這些故事勾起了我內心對父母的感受。因為出生、成長在農村,家庭條件並不好,我母親本身並不太願意做於家務之類的瑣事,而我是家中的女孩,又被教育成“聽話懂事”的孩子,所以寒暑假或者周末從寄宿學校回到家後,都主動幫母親做許多家務,諸如做飯、煮菜、洗衣、打掃、喂養家禽等。盡管是自己的主動選擇,但是多年來,我的心中一直對母親有怨言:其他孩子放學回家後都不用幹活,為什麼隻有我要幹這麼多活。後來,我也漸漸地知道,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我主動幹活是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讚賞,更多的愛和關注。而且我的心中也隱藏著恐懼:如果我不幹活,父母就不再愛我了,也不會讓我繼續讀書。後來,我考上外地的大學,離家千裏,常常忘記給父母打電話,尤其是我的母親。與她電話聊天時我往往心不在焉,接到她的電話也常常心煩。直到如今,我才開始理解她,她與我父親白手起家,全憑兩個人的苦幹蓋了房,養育了一雙兒女,還供我念了大學,她為我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她已經非常努力了。我也看到:一方麵,從小到大,幫助父母幹家務活是我自己主動選擇的,家長並沒有逼迫我,而我期望依靠多幹家務得到父母更多的愛是一廂情願,並沒有和父母溝通過,可以說這是一種自戀的幻覺;另一方麵,因為從小幹家務活,我受到了磨煉,受益匪淺,這讓我成了更獨立、生活能力更強的人。而且我對母親的埋怨有偏見也有自私,對她的愛既缺乏感恩也缺乏理解。
《巴別塔之犬》中露西自殺之前發了最後一次脾氣。因為丈夫保羅想將露西從抑鬱中拉出來,給她一些麵具設計的靈感。他放著自己的工作不做,自以為是地設計了幾個神話人物與狗結合的麵具,借此給露西找點事做,露西一再說,她隻會根據自己的靈感做麵具,“我有沒有靈感都得靠自己”。當保羅一再堅持讓露西完成他的設計,覺得自己的靈感並不比露西之前的差,並批評露西之前做的東西是鬼東西時,露西崩潰了。因為保羅的強加與執著於自己的邏輯,兩個人的關係出現了裂痕。唯有不將自我的意誌強加於人,放下自己的邏輯,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才能達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不是天各一方,不是我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們彼此相愛,緊密相連,卻無法理解與溝通,你是飛鳥,我是魚。
魚和飛鳥如何能互相理解?不是魚變成飛魚,就是鳥變成水鳥;唯有如此,他們才能站在對方的視角,看到對方看得見而自己看不見的東西。
三、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如果沒有愛,兩個人即便用一樣的語言,身體近在咫尺,也會感覺陌生和遙遠,無法相互理解;如果有愛,兩個人即便用不同的語言,也能通過眼神、動作,做到彼此心意想通、靈魂貼近,就像作家池莉寫的那個遠嫁德國的女子,並沒有因為語言不通而過得不幸福。
我在《自己選擇的人生就是最好的人生》一文裏,寫了一些人以愛之名、行控製之實的例子,他們將自身的欲望投射給親密之人,企圖改變對方的決定或者行動,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種行為是“假愛”,會傷害人。那麼愛是什麼呢?歌手陳奕迅唱過:“愛是妒忌,愛是懷疑,愛是種近乎幻想的真理。”《聖經》對愛的定義則是:“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隻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慧敏大師說:“愛是陪伴,是時刻準備著用溫暖的心靈來傾聽;是相信,是除了愛,別無理由;是付出多少也不覺得可惜;是注視的目光。”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則表達了愛是一種能力、愛是一門藝術的觀點。他說:“愛是人與人之間的創造力,而不是感情。”“愛,本質上應是一門意誌的藝術,一門決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人生命的藝術。”
這些關於愛的定義我都喜歡,我最認同的則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那句:“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說得多好啊,沒有愛,理解與接納談何容易?沒有理解與接納的愛,那還是愛嗎?
我是那種非常敏感,容易感受到細微的快樂,也特別容易變得沮喪、憂鬱和憤怒的人。但是對於這一點我始終不肯接受,我覺得這是“不好的我”,一直想摒棄和擺脫這樣的自己。所以每當我有負麵情緒時,都會遭受雙重痛苦。例如,我不耐煩時,還會責問自己:“你為什麼就不能耐心點?”當我憂鬱的時候,還受到自己內心“你為什麼不能快樂起來?”的詰問和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