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時起,我強迫自己去工作,使自己沉迷於工作中。最後,我把孩子全部接回來,然後和我丈夫一起住進了那棟新房子。我知道,我能夠恢複健康,讓我可愛的孩子們有一位健康、快樂的母親。我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家、孩子、丈夫以及所有的事情,擬訂各項計劃。我太忙碌了,根本無暇想到自己。就在這時,真正的奇跡發生了——我身體越來越強健,每天早晨醒來,心中都充滿了喜悅:富足的喜悅、為新的一天描繪的喜悅、生活的喜悅。雖然偶爾也有難過的時候,特別是當我疲倦時會這樣,但我告訴自己,不要去多想、多思考。於是慢慢地,沮喪的時候越來越少了,並終於完全消失了。
一年後,我重新獲得了一位十分快樂、成功的丈夫,一個美麗的家和三個健康快樂的孩子。而我自己,也十分快樂安詳。
29.正負煩惱相抵消
經過個別考慮和比較後,整個問題的正反前後情形全部呈現在我麵前了。
——本傑明·富蘭克林
下麵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寫給約瑟夫·普裏斯特萊的一封信。後者當時正應邀出任秀伯尼伯爵的圖書館主任,所以特地寫信請教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在回信中詳細解答了如何消除煩惱的問題。
倫敦,一七七二年九月十九日
親愛的先生:
因為你所函問的問題對你十分重要,所以在沒有充分準備之下,我不敢貿然告訴你一定要怎樣去做,但我可以告訴你,如何去解決問題。
當這些困難問題出現時,之所以一時難以解決,主要是因為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時,造成了這些問題的正反兩麵沒有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有時隻有部分原因自動出現,有時另一個原因出現了,而前一個卻又不見了蹤影,所以我們的思考就無法周詳,各種困惑、煩惱也隨之出現,讓我們頗感為難。
要想克服這些困難,我的方法是這樣的:拿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一條直線,將紙張分成兩欄,一邊寫上“正”,另一邊寫上“反”,然後,拿出三天時間進行考慮,這個期間,我分別把隨時想到的原因簡短地寫在欄內,看它們是“正”還是“反”。當我把它們全都寫出來後,我開始估量每個原因的分量。要是我發現某兩個(每邊各一個)的分量近乎相同,我就把它們畫掉。要是發現某個“正”因素相等於兩個“負”因素,那就把它們三個一起畫掉。要是發現兩個“負”因素,與三個“正”因素相等,那我就把它們五個都畫掉。而假如在經過一兩天更進一步的考慮後兩方麵都沒有更新、沒有新的重要原因出現,那我自然就得到一個清晰的結論了。
雖然,原因的個別分量很難十分準確地加以認定,但在經過如此個別考慮和比較後,整個問題的正反前後情形全部呈現在我麵前了,我自然就能作出更好的判斷,而不至於采取輕率的行動了。
誠懇地希望你能作出最佳的決定。祝福你,親愛的朋友。
本·富蘭克林
30.我追求綠燈
我並不是隻為今天而活。我既為昨天的錯誤而後悔,又對將來充滿恐懼。
——推銷員約瑟夫·柯特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個煩惱專家。我的煩惱很多,而且形形色色。其中大部分是胡思亂想,隻有少許的是真煩惱。我很少發現自己有什麼事不用煩惱,而這個時候我就會煩惱我是否遺漏了什麼。
後來,就在兩年前,我選擇了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我對自己的過錯、極少數的美德作一番自我分析,對自己作一個徹底的了解,如此一來,我就找到了所有煩惱的根源。
事實是這樣的:我並不是隻為今天而活。我既為昨天的錯誤而後悔,又對將來充滿恐懼。不斷有人告訴我:“今天就是你在昨天所憂慮的明天。”但我對這句話沒什麼感覺。又有人建議我,盡量使自己忙碌,這樣,我就沒有時間去煩惱了。這些說法都很合邏輯。但我發現很難把它們應用到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