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的“中國夢”(1 / 1)

我們的“中國夢”

卷首語

作者:宋鑫陶

不論是楊豔麗、張桃花,還是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和退休職工,他們的小我夢想都不會那麼輕易地實現,而隻有讓這些普通人的夢想成真,我們希冀的“中國夢”才會真正實現。

長大後的夢想是什麼?兒時,人們也許都曾這樣問過自己。可許多年過後,我們是否還記得那個最初的夢想?

說起“中國夢”,會想到小學語文課本裏周恩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文章。他希望中華崛起的“中國夢”,一定觸動過不少人。

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樣闡述當下的“中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要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一個國家的夢想概念,似乎從來沒有與人民如此貼近。國有大夢,但大夢正是要靠無數個人的小夢來實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它可大可小。時代不同,夢想也會不同。

記得2010年龍應台曾去北京大學作過一個“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講。談起自己的“中國夢”,她說:“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近來央視的調查話題也變了,不再是“你幸福嗎?”,而是換成了“你的夢想是什麼?”

安徽淮南花鼓燈業餘愛好者楊豔麗說,我今年52歲了,我的夢想就是健康活到120歲;北京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夢想是,願時光可以倒流,“上學就是我最大的夢想”;山西太原便利店老板張桃花的夢想是,讓自己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將來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讓自己的女兒能找到一個好男友;河南開封一名退休職工的夢想是,“有個好身體,不得病,漲工資,退休費再漲漲。”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夢想是那麼真實、簡單。但這些樸素的夢想,並不會因為簡單而失去了崇高的意義,也不會因為簡單而那麼容易實現。

看看周邊生活的環境吧。化工廠導致的地下水汙染,使得人們連自來水都不敢飲用了;出門得戴口罩,因為接連出現的嚴重霧霾天氣,已造成城市PM2.5嚴重超標;嬰幼兒奶粉得從香港買,可香港已經開始“限購”了;地溝油至今無法從人們的餐桌上完全消失;從瘦肉精、染色饅頭到塑化劑,這些食品安全危機隻會讓國人越來越“談食色變”。

如果我們不能避免生病,那麼當然希望有健全的醫療保障。據悉,自2009年新醫改方案提出以來,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有13億4700萬人口納入到基本醫療保障體係,覆蓋範圍在不斷擴大。但是一場大病就能擊垮一個中產家庭的悲劇。卻仍在上演。

來自全球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發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度調查”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幸福度在調查的124個國家中,名列第92位。國人最關注的物價、房價和食品安全三大問題,在88%的被調查者眼中,是造成幸福指數較低的主要原因。

事實的確如此。可以想一想,如果人們的工資漲幅比不上CPI的增幅,如果銀行存款的利息趕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而一入股市即被套牢,那上漲的工資又如何能提升生活的質量呢?

再說房價,它早已遠超出了普通百姓的購買力。一套房子可以消滅一個“中產”,也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多少人一生的奮鬥就是為了一套房子,又有多少人因為成為“房奴”,而不得不放棄最初的夢想。

黃小琥有一首歌叫《沒那麼簡單》,前兩年很火。歌詞寫道:“過了愛做夢的年紀,轟轟烈烈不如平靜,幸福沒有那麼容易,才會特別讓人著迷。”夢想又何嚐不是如此。

不論是楊豔麗、張桃花,還是城市的外來務工人員和退休職工,他們的小我夢想都不會那麼輕易地實現,而隻有讓這些普通人的夢想成真,我們希冀的“中國夢”才會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