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嶽飛和李孝娥在汴梁完婚。同一天,吉倩和花如玉,徐慶和花小七也在應天府舉行了規模極大的婚禮。三場婚禮的喜氣一時間衝淡了中原大地上的苦難氣息。
婚禮的那天晚上,就有外地糧商找到李八少,願把江南的糧食賣往江北。隻要護民軍出得起價錢,多少糧食都有得賣。李八少知道這些糧商都是和南渡小朝廷中的達官貴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所以才能在江南普遍缺糧的情況下依然囤積了大批糧草。縱然護民軍不購買,這些黑心商人也不會把糧食分發給江南百姓,所以李八少直接預訂了一百萬擔稻米。並告訴這些客商,若能以最快的速度運過來,價格可以上浮一成。
靖康三年六月初,中原大地普降大雨。大雨連下了三天三夜,一時間各條大河的水都撲到了河堤之上。黃河的水流更是陡然凶猛起來。雖然汴梁應天一帶水利極好,特別是應天府和曹州府,在去冬上百萬流民的勞動之下,早把水渠挖得村村聯通。但若是黃河淮河一旦決口,護民軍的地盤立即就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正是出於這個擔心,嶽飛在新婚的第四天就離了汴梁,領著一眾將領,還有請來的河工專家,跑到了黃河南岸,四處巡視河堤險情,同時號召所有百姓,密切注意各地大河的堤岸,防止有人故意破壞。
既然護民軍的地盤都位於大水下遊,無論是金狗,趙構,還是阿彌佗佛教的人,都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以水代兵的機會。
黃河,淮河,京杭大運河,還有其他足以造成水災的河流,光在中原境內長度也有數萬裏,但憑護民軍是看護不過來的。隻有發動所有百姓自發地守住堤岸,才能防止住那些肯定會出現的大破壞。
果然,大雨尚未過去,黃河淮河岸邊的百姓至少阻止了上百起破壞堤岸的陰謀。至少有一百多個百姓為了保護河堤而犧牲。但那些破壞河堤者也沒有一個落得了好。要麼被迅速趕到的護民軍當場斬殺,要麼就被憤怒的百姓亂刀分屍。
中原百姓可能不在乎改朝換代,但絕對在乎自己的家園。這些破壞河堤者不是在對付護民軍,而是在對付他們這些住在河邊的百姓。一旦大河決堤,修在河畔的村莊和家園絕對無一幸存。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連一些對護民軍沒有好感的舉人進士們也都站了起來,領著全村父老響應嶽飛的號召。嶽飛也沒有忘記那些保護河堤的犧牲者,全部享受護民軍烈士的待遇。不但撫恤金向烈士們看齊,家人同樣可免賦稅三年。結果在這場軍民共護大堤的戰鬥結束之後,嶽飛在民眾中的威望再次直線上升。
六月中旬,借著京杭大運河的水道,江南糧商用飛一般的速度運來了二十萬石糧食。護民軍收到糧食之後,立即分發給掙紮在饑餓線上的流民。雖然每戶流民隻能分到一鬥糧食,但摻著野菜吃,至少也能撐上個把月。
李八少詫異於糧商的速度,後來才知道,原來卻是張俊把自己的大半軍糧都給運了過來。張俊可不在乎和護民軍羞辱過。隻要給他足夠的銀兩,他把糧食賣給金狗都可以。因為張俊大帥最在乎的是自己放在地下室的重達千斤的沒奈何銀球。這筆生意,至少給張俊帶回了幾十個沒奈何的重量。想到這一點,遠在建康的張俊大帥眼睛就笑眯了眼。
和張俊一樣笑眯了眼的則是中原大地上的流民。隨著夏季來臨,野菜野果頓時多了起來。因為沒有了居心叵測者的鼓動,也沒有了橫行霸道的流寇,大批流民也紛紛轉回故鄉,或者就在荒廢的城鎮裏安居下來,重新規劃未來的生活。此時各大商會開始各顯本領,他們派商販到各個流民屯,推銷商品。所有商品都可賖賬,年底結算。他們推銷的商品五花八門,有農具,有刀具,有製造簡陋但也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兵器。但更多的,則是各種醃製食品。
嶽飛在去年就預料到了將會發生的大饑荒和流民潮,所以未雨綢繆,早早就在應天徐州曹州三地大力推廣醃製食品,把食鹽的價格壓到低低的,直接讓幾家私鹽走私商破產,也讓普通百姓終於像富人一樣,開始成缸成缸地買鹽,並把河裏打來的魚捉成醃魚,把家養的豬肉做成醃肉,把各種野菜野果也做成了醃製品。反正隻要有吃不完的東西,不管適不適合做醃製品,全部都被做成了醃製品。既然嶽帥說了,隻要有吃不完的醃製品,應天商會和徐州商會都會全部用合適的價格收購。所以百姓們全都迸發出十分的熱情,把黃河淮河和八百裏梁山泊的魚幾乎打了個淨光。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嶽飛作出的這個決定。但在今年的流民潮出現之後,無論是商人還是百姓,無不佩服嶽飛的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