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知府和黃都監在虞城被攻破時死於虞城百姓之手。至於其他各縣的縣令主簿,嶽飛吩咐,隻要是名聲好的,可以繼續當政。
但讓嶽飛極為失望的是,竟然所有的縣令主簿都死在本城百姓之手。這說明這些官員在百姓心中已經是禍害的代名詞了。一旦有機會,百姓根本不會放過他們。
半個月的攻城略地,護民軍的總人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又增加了五千餘人。全是各縣團練自願加入護民軍的。但也折損了一千餘人。這些折損的護民軍幾乎全是亡於凶悍的流寇或者馬賊之手。攻打城池反而幾乎沒折損人手。
因為每當護民軍的戰旗豎立在城下的時候,城上的守軍就開始投降。那些試圖抵抗一下的官員將領都在第一時間被亂萬砍死。
在護民軍初次出現傷亡的時候,嶽飛就開始為護民軍英魂打造墓地。李八少在應天城南有一處極大的莊園,風景極好,又臨近河流。
李八少把這處莊園捐獻出來,來作護民軍的公墓所在地。
每一個死去的護民軍都有一個獨立的墳墓,也有一塊獨立的墓碑。上麵刻著名字,籍貫,年齡,戰歿原因。
在公墓的正中央豎著一塊高大的青石碑,這是從方家的門樓上拆下來的。上麵寫著遒勁有力的七個大字,“護民戰士英靈碑。”
這七個字是由嶽飛親自書寫的。本來嶽飛想請黃縱來寫,黃縱告訴嶽飛,他自己來寫更為合適。“鵬舉,你在護民軍心中的地位宛若天神。由你親自書寫,會讓護民軍更加振奮。”
嶽飛也就當仁不讓。嶽飛雖然沒有專門練過書法,但他寫出的字如刀砍斧刻,氣勢驚人。絲毫不亞於那些所謂的書法名家。
正如黃縱所說,嶽飛親自書寫的碑文讓護民軍振奮非常。特別是那些剛被收編進護民軍的亂兵,他們背井離鄉,看不到親人,也看不到希望。總認為自己死了也是孤魂野鬼。
但在加入護民軍的那一刻起,他們忽然發現自己不再孤獨,活著的時候,有與子同袍的戰友,死了,也不會拋屍荒野,成為野狗的口中食。他們會被戰友虔誠地放進墳墓,和眾多死去的戰友作伴。
如果說給他們一個墳墓就讓這些亂世之中的可憐人心存感恩的話,那麼在青石碑旁邊建起的高大祠堂則讓這些護民軍瘋狂起來。
這就是嶽飛提議修建的護民軍英靈祠。
嶽飛規定,逢初一十五,知府團練都要來這座英靈祠上香,祭拜埋在這裏的護民軍。而在春節,清明節和中元節,則要舉行公祭活動,應天府鄉紳都要前來祭拜。
這個規定一出,護民軍在攻打流寇時更加凶猛,幾乎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他們的確不怕死了。死了,可以享盡哀榮。自己活著時要仰視的知府大人團練大人都要祭拜自己,給自己磕頭上香。單憑這一點,死了也值了。再說了,常年接受香火,說不定自己小小的靈魂也有成神的可能。
不要怪這些護民軍想得希奇,他們從小聽到的故事就是這樣說的。不管是什麼東西,隻要年久日深地受香火,就會成神。
在不要命的護民軍攻擊之下,再凶悍的馬賊,再狠的流寇,也擋不住護民軍的一波攻擊。當進入七月份的時候,護民軍已經徹底掃清了應天府。應天府重新恢複了宣和年間的太平景象。
應天府平定之後,本來嶽飛想讓護民軍暫時休整,等待宗澤老將軍的招募令。算算時間,宗澤也應該招集中原的所有兵力前往開封,準備應對金兵南下了。
嶽飛沒等來宗澤老將軍的招募令,反而收到了師兄周義派人從準寧府緊急傳來的口信。
“金刀王善率眾十萬離了太康,要去攻打應天府。鵬舉千萬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