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眾將勸進(2 / 3)

張累出自燕雲豪強世家。因為投靠護民軍,他在北地的整個家族都被金人殺光了。縱然如此,他也沒有半點後悔。張累十分佩服嶽飛的自製力。

如今已經擁有了半個天下,嶽飛的生活和行事作風和以前相比,竟然沒有絲毫變化。張累之所以如此坦承地勸進,雖然也有自己的私心,但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護民軍的前途著想。

那天的大帥府中名將雲集,幾乎有分量的大將全都集中於此。

有了張累打頭陣,再看嶽飛並沒有像往日一樣直接回絕,其他將領也開始有了底氣。他們感覺這次嶽飛也許真會“順應民意”。

一眾將領紛紛七嘴八舌地發表意見,反正意思隻有一個,嶽飛就應該當場披上黃袍。

最後是牛皋一錘定音。牛皋從椅子上站起來,大聲說道,“嶽帥,我覺得你也不要再推辭了。就憑咱們護民軍的功勞,嶽帥也當得這個皇帝。並且不隻是我們這樣想,連中原百姓都是這樣想的。嶽帥如果不信,你可以去鄉下打聽一下民情,鄉下百姓早把你稱為嶽皇爺,稱弟妹為李娘娘了。”

嶽飛笑了笑,沒有吭聲。

牛皋繼續說道,“換句話來說,和無德無能對天下寸功未立的三歲小兒趙旉相比,嶽帥更有資格當天下人的皇帝。除了你當皇帝,其他的人哪個想當皇帝都不成。須得問問俺老牛的鐵鐧同不同意?”

嶽飛很感動。他知道張累和牛皋說得都是真心話。同時嶽飛又很孤獨。因為他沒法和別人訴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再說了,那些得自後世的記憶,連他都用了很長時間才完全想明白,就是說給諸將,諸將也不一定會明白。

牛皋瞪著一雙牛眼,大聲說道,“嶽帥,你就撂一句明話,我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該為你縫製黃袍呢?”

嶽飛突然哈哈大笑。他笑了好長一段時間,最後甚至笑出了眼淚。

諸將麵麵相覷,不知道嶽飛到底在笑什麼。莫非是看著要當皇帝高興壞了嗎?

嶽飛停住笑,望著牛皋的眼睛,直接問了一句,“牛大哥,你一個勁地勸我當皇帝,當皇帝真的有那麼好嗎?”

牛皋咧著大嘴說道,“當然好了。一言九鼎,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嶽飛正色問道,“你就不怕我是個昏君?”

堂下諸將哈哈大笑。羅延慶高聲說道,“天下人都可能是昏君,唯獨嶽帥不可能是昏君。”

牛皋笑著說道,“聽到了嗎,嶽帥?天下沒有一個人相信你會是昏君。”

嶽飛搖了搖頭,又繼續問了一句,“就算我不是昏君,我登基之後勵精圖治,滅了金國,吞了江南,天下一統,四海歸心,成為千古明君,可是我的兒子呢?你敢擔保他不是昏君嗎?就算我的兒子也不是昏君,我的孫子呢?我的重孫子呢?隻要出了一個昏君,就足以毀掉整個天下。若是到了那時候,從北方草原上再殺來一個更厲害的蠻族,把華夏大地殺得血流成河,人口減半,難道你們也不會後悔嗎?”

嶽飛的這段話讓一眾將領相對無言。他們知道嶽飛問得有道理。大丈夫難保妻賢子孝。嶽飛當然也不會例外。晉末的劉寄奴,出身和嶽帥類似,堪稱天下之雄,由南伐北,幾乎統一天下,但劉寄奴的後世子孫卻是一個又一個禽獸之君,把手下忠臣名將砍了個稀裏嘩啦,同時也毀了劉宋的天下。

不過讓一眾將領相對無言的不是嶽飛的話,而是嶽飛話裏的潛藏意思。嶽帥這樣說,莫非還是不願稱帝?看來嶽帥對皇帝這個位子真的不感興趣。

牛皋沉默了一會兒,繼續大咧咧地說道,“世上沒有千年的王朝。如果真到了嶽帥說的那一步,也隻能怪華夏百姓的命不好。”

嶽飛看著牛皋的眼睛,又問了一句,“牛大哥,如果我當了皇帝,你是想讓我當秦始皇呢,還是當劉邦呢?或者是當開國太祖皇帝呢?”

牛皋愣了一下。這次他認真地想了一會兒,方才說道,“雖然太祖皇帝沒有秦始皇和漢高祖的威嚴,但我還是希望你當太祖皇帝。因為我既不想當以自汙身名而自保的王翦,也不想做被跺成肉醬的英布。人嘛,都是自私的。”

嶽飛拍了拍牛皋的肩膀,大笑著說,“就知道大哥不會欺我。”說到這裏,嶽飛話頭一轉,用目光掃視著堂中諸將,大聲說道,“然而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太祖皇帝遠遠沒有秦始皇和漢高祖成功。正如張累師長剛才所說,人是會變的。我現在不是皇帝,所以我特別討厭胡作非為的皇帝。但如果我作了皇帝呢,我肯定會想方設法把生殺大權集於一身,以便隨心所欲。這是人性的常態,基本上不會因為個人的品德而有所改變。到了那時候,”

嶽飛突然更嚴肅地說道,“至少今天像這樣大吵大嚷是絕對不會允許的。你們忘了漢高祖劉邦開國時的事跡了?一眾文武將領總是在朝堂上大吵大鬧,讓高祖不勝其煩。於是儒士叔孫通閃亮登場,給新朝製定了嚴格的禮法,一連斬了十幾個不遵禮法的官員,終於把其他的文武百官馴成了綿羊。漢高祖由衷讚道,今日方知皇帝之尊榮。漢高祖大殺功臣,站在功臣的角度當然不該殺。但站在漢高祖的角度,功臣必須殺。因為天下是他劉家的天下,他不能允許任何人分一杯羹。如果我也那樣做,你們怎麼辦?”

一眾將領沉默無言。其實他們並不擔心嶽飛登基後誅殺功臣。凡是想誅殺功臣的皇帝,絕對不會事先說出來。但他們明白了嶽飛的意思,那就是該如何阻止皇帝隨心所欲地胡作非為?

張累再次站起身來,抱拳說道,“嶽帥既然把醜話說到了前頭,我們反而不擔心嶽帥做漢高祖。隻是末將愚鈍,不知道嶽帥說這番話的真正用意。還請嶽帥明示。”

嶽飛沒有直接回答張累的問題,而是繼續問下去。“咱們先來做一個假設。宣和年間,徽宗皇帝聯金伐遼,當時滿朝文武,反對者占了八成,支持伐遼者隻有兩成。但徽宗皇帝好大喜功,隻想要軍功,直接拍板決定北伐。北伐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二十萬精兵一朝喪盡。咱們再想一想,如果當時的反對者能有足夠的製衡能力阻止北伐,甚至聯遼抗金,那樣的話,遼國不會滅亡,我軍又能得大遼自願奉還的數州之地。有遼國做屏障,我中原百姓也不至於被金國殺得血流成河。那樣的結果豈不是比聯金伐遼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