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同一條起跑線上(1 / 1)

我已退休多年,很少參加活動,和出席今天會議的一些年輕同誌不是很熟悉,有些熟悉的同誌也好長時間沒有見麵了。今年我已80周歲,該靜下心來,學點過去想學而沒有時間學的知識,讀點過去想讀而沒有時間讀的書籍,再寫點自己想寫的文字,過平靜、安穩的晚年生活。暫時還沒有要命的病,所以有幸趕來參加這次盛會。

我談三點想法:

一、我由衷祝賀近幾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取得的可喜成就!在胡錦濤同誌提出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在中宣部、中國作協黨組的領導、重視與關懷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工作順勢而上,展現出一股弱者圖強、勇於創新、敢於比肩的強勁態勢,亮點多多,可喜可賀!

二、過去我們有個習慣說法“少數民族文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時代大變革的關口上,我們總是慢半拍子”等等。凡是了解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史的人,承認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在今天全黨全國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曆史時刻,少數民族作家們經過幾十年的錘煉,他們自豪地說:現在我們在文學界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沒有慢半拍子!我們跟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讓我們進行友好競賽,看誰跑得更好、更快!

三、文學與任何事物一樣有自身的規律。文學對質的要求高於量。質產生於量,但量不代表質,而質代表量。文學靠自身藝術魅力爭得乃至征服讀者。文學的內涵越豐厚,外延力就越強。不講究藝術技巧,可能是當前某些創作中的一個現象。小說就說事,詩歌就說話;隻知編織情節,忽視巧用細節;書越寫越長,動輒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字,讀者頗感閱讀疲勞,而難以得到美學層麵的閱讀享受。我希望年輕朋友們,在夯實藝術基本功上多下點功夫。每個作家都有一段創作高峰期,青年作家朋友們要珍惜這個階段,你們的傳世之作、驚世之作、警世之作很可能就產生在這個創作高峰期中。作家希望自己寫出好作品,讀者期待作家創作出好作品,那麼好作品從何而來呢?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作家寫出好作品最靠譜的根基。時下“采風”之風正勁,“采風”作為作家豐富自己生活積累的一種補充手段,是可以的,但是,《紅岩》、《紅日》、《紅旗譜》、《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保衛延安》,哪一部是靠“采風”采出來的?這些經典作品是作者們用汗水、淚水乃至鮮血與生命寫成的。深入生活,是文學回歸自身規律的必要選擇。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文學,要從深入生活抓起。

(在《民族文學》“2010全國少數民族作家改稿班”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