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丘,一座悠久的曆史古城。傳聞當年的青帝人祖伏羲氏便在此建都命名。
伏羲,華夏文明的先祖。他根據天地氣象,日月星辰,海紋圖洛,山川地貌,以一擬太極,一畫開天,天下萬物的變化,不外乎由太極而生陰陽。
太極是一,亦是道,是天地未分時物質性的混沌元氣。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伏羲根據日月的輪替劃分兩儀,一陰一陽的運轉生出天象的春夏秋冬為四象。四象的涵蓋,又結合以往觀天地之色,生出八卦。
八卦分別為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立的關係,萬物的定律亦離不開陰陽。
伏羲創立的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後人更是以詩讚曰:無端鑿破乾坤秘,始自羲皇一畫時。
回歸部落的伏羲深感原始社會現存的種種陋習以及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群居混亂,瘧疾遍地,往往記事都先用繩子打一個結,來記述以往的事情,事情多了也就迷惑了,所謂的結繩記事便沒有像樣的文字記述前人留下的豐富經驗,沒有像樣的規則來約束領地的民眾,而造成自上啟下的混亂,以及部族的定居山洞,山洞坍塌砸死砸傷或發水淹死失火燒死熏死,以及搶奪山洞發生的流血事件的部眾比比皆是。
每觀於此,伏羲自感人類的渺小,而麵對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於是伏羲便下定決心自內革新,為子孫萬代謀求生存。
伏羲利用八卦推演天道,得天幹十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得十二地支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天幹做節氣,以地支定年輪。
伏羲發布百獸令,令群獸先到順序排列一十二為生肖,對應地支函數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戊狗、亥豬。天幹地支運轉一周為一甲子,也就是六十年。
這下整個部落都興奮了,能知道自己的歲數了,但是有了歲數沒有名字也令眾人苦惱。
伏羲應民眾之所求再次以八卦推演造萬千姓氏,也就是大家以後熟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姓氏的形成,奠定了其在中華文明傳播的過程中開枝發芽。所謂萬姓同宗,一脈相承。淵源追溯,根在羲皇。
伏羲根據陰陽定律製嫁娶,男聘女嫁自此以後傳承至今,起初由男方準備一匹鹿皮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則準備少許嫁妝。配偶製的形成徹底改變了以往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群居混亂的母係社會,為子孫後代的定向發展奠定了基石。
造茅廬,藝五穀,結網罟,養牲畜,興庖廚,極大的提升了原始部族的勞作力和生產力,更在根部解決了部族溫飽問題和群居,混居,雜居,居無定所的現狀,極大的改善了族人的居住問題。
伏羲閑暇之餘發明了塤、瑟創造了音律,此間時而優雅喜悅,時而悲傷泣涕,以古曲為祭祀天地之典。以優雅喜悅之曲為豐收嫁娶,以悲傷泣涕之曲為出殯災禍。音律的發明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