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先生,能不能到你房間裏去談?”林軒問。
霍東國經了剛剛那一摔,精神似乎變得正常了不少,大步進屋,在門裏回身相邀:“進來談吧。”
林軒向柳白揮揮手,然後走進了那間屋子。
牆上掛著的地圖有著各種版本,地名標注有的使用俄語,有的使用英語,有的使用日語,其邊界線劃分也各個不同,可見地圖是來自於各個國家的,而非一家所有。
林軒迅速在地圖上找到了超級種子庫的位置,並將未來可能用得上的逃遁路線做了規劃。
“我不知道老魏在哪裏,因為我從未在這裏見過他。不過,我知道‘大帝’原先的計劃是跟他合作,共同獲知‘球中球’裏的秘密。但不知道為什麼,雙方撕破了臉皮,從盟友變成了敵人。”霍東國說。
林軒知道,現在去品評誰對誰錯沒有任何目的。他清楚魏先生的為人,絕對不會為了利益、名聲去做任何事。如果連魏氏夫婦都失去公平公正的立場,那全世界的華裔異術師就對靠不住了。
“說說那冰牆和球體。”林軒截斷霍東國的話頭,直接引導談話內容。
“冰牆是我進行種子庫根基探測時發現的,當時我先使用雷達震蕩射線波掃描的方式,發現地底有這樣一個奇特的空間。要知道,在北極能夠尋找到的可用大陸實在太少了,所以各國才會展開大規模的填海行動,在海底大陸架上做文章,爭取拓展自己的國家領土。種子庫的建設工作由我全權負責,所以一旦發現有新情況,立刻就記錄下來。按照合約,我必須在三年內完成建築工作,於是我大量聘請工人,既沒有耽誤種子庫的開業典禮時間,又將這裏完全挖掘出來,形成今日的龐大規模。”霍東國頗為自負地說。
根據挪威政府官方網站上公布的種子庫建設方案,工人們將在這座冰山向內開鑿出120米長的隧道,到達永久凍土帶。然後,他們將按照美國國家黃金儲備庫諾克斯堡的安全設計模式,在隧道的盡頭修建種子庫,並在隧道和種子庫的外圍築一層一米厚的混凝土防護板,隧道外麵則是一個可抵抗數噸炸藥爆炸威力的密封門。種子庫長四十五米,寬、高各四米,相當於半個足球場大小,內部還建有空氣交換和製冷設備。所有運抵這裏的種子將被放在一個個特製的鋁盒內,每顆種子外還包有防水錫箔。種子庫建成後,每年隻會打開一到兩次,用來進行內部檢查和增加新的種子品種。此外,挪威政府還計劃開發附近的一座煤礦,並建設一個小型發電廠,以保證種子庫的能源供應。按照設計者的構想,如果有一天人類麵臨災難,無論是氣候變暖、傳染病還是核戰爭等,人跡稀少的北極地區都將是受災最少的地方。那樣,人們就可以來到這裏,打開種子庫,尋找合適的種子重新開始生活,至少可以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
當初提出“種子庫”這一設想並極力推動的人是2007年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得主、美國人奧利弗?史密斯,他無疑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大師,在半個多世紀的研究中為生命科學尤其是遺傳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發明的凝膠電泳和基因剔除技術已經成為此類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尤為值得讚揚的是,他在70多歲的時候,仍然堅持每天很早去實驗室進行生命科學的研究,並於199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此外還曾經擔任多家科學協會的主席。
史密斯第一次提出“種子保存”的設想是在1955年前後,當時生物科學領域知識貧瘠,根本沒有力量實施該項計劃。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高科技發展太快,新產品的出現周期越來越短,於是“種子保存”就也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種子庫的室內環境非常安全,正常年份,種子庫內的自動溫控係統將使空氣交換機和製冷設備交替工作,把溫度常年控製在零下18攝氏度。如果遇到停電,凍土層內的天然低溫也可抵抗熱浪。理論上說,在凍土層裏,猛獁象的屍骨能一直完好保存幾萬年,再加上個密封的種子庫,熱浪不可能進來,不必擔心溫度突變催發種子萌芽的事。另外,種子庫比海平麵高130米,所以就算是南北極的冰山都融化,海水也淹不進來。
公平來看,從某種意義上說,霍東國是超級種子庫背後的無名英雄,值得後代人永遠銘記。因為他督建的這個特殊建築很有可能加速下一代地球人的發展曆史,成為大毀滅之後的“植物方舟”。可惜的是,他在建造種子庫、大興善舉的同時,又長期秘密開挖“球中球”,此舉很可能給地球帶來大災難。
林軒不解:“那麼,現在呢,霍東國到底是想做曆史的罪人,還是曆史的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