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全球空難史》這本書的人,都知道那三件事。當然,正因為那三件事有了飛行員和工作人員的無間配合,膽大心細,竭盡全力操作,才完成了虎口脫險的壯舉。
最早的一個案例發生在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B767-233由於油量計算錯誤,未加足夠的燃油,僅攜帶了總需要量的一半,導致高空中引擎熄火,靠無動力滑翔前進,最後平安降落於馬尼托巴省基米尼一個空置的軍用機場內,無人受傷。該客機和班機後來被加拿大人稱為“基米尼滑翔機”。1985年,將功補過的機組被國際航聯授予首個傑出飛行員獎,因為縱使機組在起飛準備階段出現了重大的失誤,其於事故發生後的應對措施非常完美,避免了重大空難的發生,其對失去動力的大型客機的操作技巧無人能及,因為事後根本無人能在模擬機上完成對整個事件的重演。1995年,導演Jorge Montesi 將Gimli Glider事件拍成電影《死亡航班174 》。143號班機在安全地緊急降落前打破了當時民航機滑翔飛行最長距離的世界紀錄,班機燃料用盡的地點與基米尼相距約50公裏,飛機共滑翔了17分鍾。
第二個、第三個案例則是越洋航空236號班機和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
其中,236號班機是越洋航空在加拿大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和葡萄牙裏斯本機場之間的航班。2001年8月24日,由機長羅伯特?皮謝駕駛的236號班機,在大西洋上空漏盡燃料並失去動力,兩個引擎熄火20分鍾後,飛機以時速約370公裏的速度滑翔降落在亞速爾群島。
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是一班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到北卡羅萊納州的夏洛特,再飛往西雅圖的每日航班。該航班在2009年1月15日那天起飛後90秒攀升到3200英呎,空中客車A320兩個引擎都失去動力。飛機失去動力的原因是因為爬升期間遇上一群加拿大黑雁,引擎可能吸入數隻這類候鳥,結果飛機承受不了這龐大撞擊力而停止運作。機長臨危不亂,以高超技術急降飛機於河麵上。
以上三個案例,結局都是以人員安全著陸而劃上句號,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飛行員的臨危不亂、技術高超、高度使命感讓故事避免了悲劇結局。
可惜,現在魏先生和林軒都不具備這種高超的駕駛技巧,而飛機也是飛行於藏地大雪山這種超級複雜地形之中,即使能夠成功解困滑翔,也隻會撞山而亡。
“現在怎麼辦?還有辦法嗎?”魏先生再次低聲叫起來。
“不要急,我需要外力補充體能。”林軒說,隨即向著外麵叫,“玉老先生,你還能行嗎?我需要……你的幫助!”
林軒在過度使用精神力量的情況下,全身幾近虛脫,連大聲講話的力氣都沒有。
現在,他無論如何都要看破黑洞深處的秘密,那樣才能讓人類對於黑洞這種神秘事物的認識更進一步。而且,他感覺到自己距離成功隻差一線,必須借助外力,才能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我……在,我還能行,我來了……”玉老先生艱難地回應,扶著機艙內的椅背,一步一挪地走近。
林軒顧不得回頭看玉老先生,隻是急聲吩咐:“給我精神力量,我要看清前麵究竟是什麼。”
最高明的修行者無需過多的語言交流,每個人都知道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
飛機猛地震動了一下,魏先生、林軒都坐在座位上,下盤穩定,受到的影響不大,但玉老先生舉步維艱,再經過這種突如其來的顛簸,實在立足不穩,立刻向前撲倒,腹部直撞在操作台上,啊的大叫一聲,立刻口噴鮮血。
魏先生彈身跳起,托住玉老先生的肩膀,把對方扶正。
“不要說話,看著目標,想象你的眼睛是兩顆上膛的子彈,即將穿過槍管發射出去,射向目標。”玉老先生的聲音忽然變得極其穩定。
林軒的心一沉,那隻不過是一個將死的人“回光返照”的現象。
如果在平時,他也許就會放棄對黑洞的探索,不再強迫玉老先生幫助自己,反而是向對方體內灌注真氣,救援對方。
“林軒,不要停,別分心!”魏先生大叫。
林軒振作精神,忘掉玉老先生的瀕死狀態,凝聚心神,望著黑洞的內核方向。
玉老先生伸出右手,緩緩地按在林軒的頭頂百會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