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佛門經典(1 / 2)

江湖上曾有一段時期,人人談蠱色變。

苗疆煉蠱師們擅長從陰濕之地攫取五大毒蟲互咬,將最後的幸存者製成蠱蟲。

湘西曆史上曾有個存在了八百年的土司王朝,實行的是非常殘酷的封建農奴製,老百姓遭受重重壓迫,婦女比男人的命運更苦,毫無人生權利可言。湘西的是苗族婦女為了最起碼的生存權,被迫采取措施,保護自已。她們從山上捉捕來幾十種有毒的較小動物,將它們一起放在桶子裏蓋住,不給它們喂食,逼著那些饑餓已極的小動物互相殘殺。小動物以大吃小,餘下最後一條最大的動物,其全身聚集著幾十種有毒小動物的毒性,成為劇毒動物,被人晾幹研成粉末,儲存於瓶內,即為“蠱毒”。湘西婦女若遭人侵犯,即悄悄將藏於指甲的蠱毒倒入仇人的茶杯、酒杯或飯菜內、或水缸裏,即為“放蠱”。隻有放蠱的人才有獨門解藥。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漵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隻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蒂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隻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呼的一聲,那些蠱蟲一散複來,根本就不給林軒救人的機會。

“趴下!”林軒大叫。

玉老先生的行動稍有遲緩,等他趴下,毒蟲已經入侵了他的麵部皮膚。

“記住,記住,伏藏師的使命是無比遠大的,記住——”玉老先生聲嘶力竭地叫喊著,突然間語塞,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林軒的心猛地一沉,因為他預感到,一定是蠱蟲侵入了玉老先生的咽喉,他的聲音才被割斷。

“讓我來吧!”魏先生火速殺到,手中握著一件救生衣,瞬間將玉老先生的頭部裹住。

“不要碰我,不要碰我……”玉老先生拚命掙紮。

“那是唯一的辦法!”魏先生回答。

他突然後撤,救生衣將玉老先生的臉部抹了個幹幹淨淨,蠱蟲全都沾在救生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