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派別,歸海而會。控清引濁,混濤並瀨。濆薄沸騰,寂寥長邁。濞焉洶洶,隱焉潏潏。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經扶桑之中林,包湯穀之滂沛。潮波汨起,回複萬裏。歊霧漨浡,雲蒸昏昧。……莫測其深,莫究其廣……朅異之所叢育,鱗甲之所集往……”
林軒看懂了右側牆上這一長串文字,應該是《文選?左思?吳都賦》裏的文字,而《萬川集海》這本忍道巨著名字的來由,正是參照了該文賦中“百川派別,歸海而彙”的思想,可見昔日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日本各門各派、各教各道的深遠影響。
那些草書文字裏混合著中文、日文,任何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看到這些文字時,都忍不住會在心底默讀它們的中文發音,並且會自動思索它的中文意思、日文意思,於是思想變得進一步混亂。
這正是迷宮建立者的高明之處,不但要靠牆壁、草書來建立外觀、表象、視覺上的初級混亂,更要建立思想、文字、心智上的高級混亂,使被困者自亂陣腳,左右互搏。
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約有幾萬個之多,常用的也有幾千個。最新統計結果表明,1981年10月日本官方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總共有1946個漢字。
在日本,每個漢字一般都會有兩種讀法,一種為“音讀”,一種叫做“訓讀”。 “音讀”是模仿漢字的讀音,按照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的讀音來發音。其中,根據漢字傳入的時代和來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唐音”、“宋音”和“吳音”等幾種。但是,這些漢字的發音和現代漢語中同一漢字的發音已經有所不同。“訓讀”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語言來讀這個漢字時的讀法,該詞彙多是表達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詞彙等。
“好吧,這是《萬川集海》的起源,我知道,藤林保武編纂本書時,大量參考了中國古代鬼穀子秘術、道家煉丹術、曆代武將排兵布陣之術、江湖人物謀獵刺殺之術。把迷宮布設在這裏,是單為了圍困我嗎?還是說,在虎夢禪師的記憶中,存在這樣一座超級迷宮,而她卻不知曉……迷宮是建造者是對麵的紅衣女子嗎?我們隻不過是在虎夢禪師的記憶中相遇,她何必向我下手?”
林軒的思想變得異常混亂,但他在反複的閉目、沉思、凝心、定誌過程中,逐漸讓心靈純淨如一疊白紙,將那些外界的紛擾屏蔽在外,成為一個渾然一體的不朽之身,如一隻充滿彈性的皮球,隨外力跳躍而絕不自傷。
在組織內部接受的特別訓練中,有專門的課程對付這種心靈的迷宮。
由香港請來的倪姓心理學高手講課時曾反複強調:“要想不被外界、內心的混亂情形所迷,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做到“止、定、靜、安、慮、得”這六字真理。
以上六個字便是來自於中國的古籍《大學》,具體文字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此刻林軒所做的,就是按照六字真理的要求,讓自己的心逐步安靜下來,進入無欲無求的境地。
在極度安靜的情況下,他的思維完全放鬆,采用“冥思”之術,將自己引入了生命最原始的時候。
他看到了自己的嬰兒時期,那是在一幢古老的大房子裏,他被一隻散發著奶香的繈褓包裹著。在那大房子的屋外是一個廣闊的庭院,而庭院正中,則是一棵華蓋一般的巨樹。那巨樹的葉子全都是碧油油的,隨風輕搖,發出悅耳的沙沙聲。
每一晚,他隻有聽到那熟悉的沙沙聲,才能安然入睡。那聲音就是世上最動聽的搖籃曲,所以才能在他心裏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
人在嬰兒時期本來應該是毫無記憶的,但林軒這一刻在最深的禪定中,神思不再向外擴散,而是直指自己的內心世界,將自己的內心剖解開來,一絲一毫,全都暴露在聚光燈下,沒有任何黑暗的疑點。
於是,他看見了自己的人生,由一歲、兩歲直至十八歲之前的所有生命階段。
看清世界,前路就會清晰;看透自己,人生才不迷茫。在紅衣女子設置的險惡迷宮中,林軒沒有因思想潰敗而倒下,恰恰相反,他在戰鬥中磨礪意誌,修行境界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