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無間煉獄(2 / 2)

“我們回去吧。”薩曼莎低聲說。

“好。”林軒回答。

在離去之前,他又看了看躺在另外一具石棺中的十七大公。

十七大公的表情平靜而坦然,嘴角甚至掛著淡淡的微笑。

“他死了嗎?”薩曼莎問。

“他死了。”林軒回答,稍後又下意識地補充,“應該是死了,我親眼見到他的……他的靈魂。”

在火海之中所見的,應該就是十七大公的靈魂,而另外一邊,則是古洛的靈魂。那麼,深入火海之中的,是林軒自己呢,還是林軒的靈魂?如果是靈魂,則林軒也具有了靈魂出竅的能力嗎?在靈魂出竅的十幾分鍾裏,他是死了還是活著?

林軒想到那些,頓時怔住,無法將眼神從十七大公臉上挪開。

“靈魂的世界是什麼樣的?”薩曼莎無意識地追問。

林軒忽然想到“無間煉獄”這個詞彙,在佛經、禪卷裏都曾用這個詞來形容人死後所經曆的那些折磨。“煉”豈不就是指燒煉、熔煉?“無間”豈不就是指那火海的廣袤無垠。也許,他所見到的,正是傳說中的冥界“無間煉獄”吧。

煉獄一詞來自拉丁文動詞,有精煉之意。在基督教會的傳統中,煉獄是指人死後精煉的過程,是將人身上的罪汙加以淨化,是一種人經過死亡而達到圓滿的境界(天堂)過程中被精煉的體驗。在非基督宗教中,譬如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其它宗教也用了許多擬人化的說法來表達煉獄的思想,如輪回或靈魂在陰府中的情況等。

林軒曾讀過但丁的《神曲》,該書中描述的煉獄共有九層,生前雖然犯罪但可以得到寬恕的靈魂,按人類的七大罪過分別在那裏懺悔罪過、洗滌靈魂。

當然,在他記憶中,對於“煉獄”描述最深、最可怕的應該是伊斯蘭教的教義。該教義中,將“煉獄”定為信仰的後世懲罰處所,亦稱為“火獄”,即阿拉伯語“哲罕南”的意譯。在中國,華人穆斯林多沿用波斯語Duozakh一詞的譯音,稱作“垛子海”或“多罪海”。在阿拉伯語中,用於指稱“火獄”並見之於《古蘭經》的詞彙還有哲希姆(al—Jahim)、侯泰邁(al-Hutamah)、“納爾”(Nar)、“塞伊爾”(al-Sair)、“塞蓋爾”(Saqar)等,總之,那裏被視作刑罰嚴酷、陰森恐怖之地,為拒不信奉伊斯蘭教並作惡多端者複生後的永久歸宿。

“我的靈魂,曾入煉獄而不覺得,僥幸逃生而不知道,真是……”林軒苦笑,後背立刻冒出了一層冷汗。

換句話說,假如他在火海中目睹了古洛、十七大公之死而自己未曾平安跳出幻覺、回歸現實的話,他也就變成死人了,像眼前石棺裏躺著的古洛、十七大公一樣。

那樣的死亡,對於他的人生而言,簡直是個莫大的悲哀。

現在他懂了,這些排列為卍字的石棺,正是活人走向煉獄的入口,而他和薩曼莎竟然在無意之中,親手將古洛、十七大公送入了宗教典籍中所描述的最可怕的“煉獄”之內。

“我們錯了!”

“我們不該用從前的邏輯思維來定義眼前的世界!”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實在太少太少了!”林軒不禁一連三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