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鏡子是以青銅鏡為主,公元前2000年已經出現,取代了更早之前以水照影的“鑒”這種銅器。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擁有中國鏡的獨特風格,即圓形帶凸緣、背麵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以安放鏡子。明代由西洋傳入玻璃鏡,清代乾隆皇帝在位時玻璃鏡逐漸普及。
在以上所有的鏡子文化中,“穿過鏡子”隻是傳奇小說裏出現的橋段,跟現實生活無關。
那麼,那影子說的,究竟是什麼?
在巨大的惶惑中,林軒轉身,看見營地裏的帳篷以及帳篷裏透出的燈光。他向著光明走,很快就擺脫了迷霧。
當他走到帳篷門口時,驟然看見薩曼莎躺在睡袋裏,側著身子沉睡。在帳篷的另一邊,則有另一個人躺著。
“那個……豈不是……我自己?”他恍惚覺得腰酸腳軟,一跤跌倒,從南柯一夢中醒來。
林軒從夢中醒來,發覺剛剛漫山遍野的人、像父親一樣的影子都隻是夢。
“哪裏有鏡子?夢中人的話能夠當真嗎?”林軒困惑地想。
“你醒了?”對麵的薩曼莎翻了個身,輕輕問。
她裹在鴨絨睡袋裏,隻露出半邊臉,眸子深幽,在昏暗燈光下熠熠生輝。
“是,醒了。”林軒這一次確信是身處現實之中。
“我聽你一直在說‘鏡子’這個詞,夢裏發生了什麼?”薩曼莎問。
林軒搖搖頭:“忘記了,可能隻是一個怪夢。”
忽然,外麵傳來田夢的聲音,背誦的仍然是那部《心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我聽到有田夢的聲音。”林軒說。
那聲音像極了田夢,又向四周散射。
那聲音初時極近,慢慢遠去,忽而在左,忽而在右,殊為奇怪。
“是嗎?”薩曼莎坐起來,側耳傾聽。
那聲音又重複響著:“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在修行者看來,經文是需要反複誦讀的,比之古代教育家所言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更用功努力,在幾萬遍誦讀與抄錄中,參悟經文的要義。
“是田夢?”林軒一下子站起來。
“不要動,那聲音似乎也要凍住了。”薩曼莎淡淡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