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學家分析,元首之敗,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老虎啃天”,野心大於能力。
資料顯示,德軍“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預定目標未實現。為此,德軍統帥部在1941年9月29日,又製訂了“台風行動”作戰計劃,要在10天內拿下莫斯科。1941年10月2日,費多爾?馮?博克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終於向莫斯科發動攻擊。
林軒的疑問正在於此——德軍橫跨整個歐洲,掃平障礙,將最犀利的一拳擊向莫斯科,這才是德軍東進的主要目標。從另一方麵看,蘇聯當然也可以避開德軍鋒銳,向東撤退,以空間換時間,拉長戰線,使得德軍這奮力一拳打空。在戰爭中,進與退都是相對存在的,聰明的指揮家總是進退自如,根據局勢進行自由調配。在蘇聯軍隊中,不乏身經百戰的將帥,但他們卻沒有選擇後撤,而是全力以赴,將蘇軍全部精銳彙集於莫斯科,與德軍決一死戰。
“以退為進、趨吉避凶才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但蘇軍卻反其道而行之,難道其中另有別的原因嗎?”林軒不解。
他從幾個秘密軍事資料庫中搜索到一些被封存的史料,其中有不少二戰史學家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彼時,德軍計劃以各坦克集團實施突擊,割裂蘇聯紅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麵軍、預備隊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之後集合強大快速集群從南北兩麵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麵進攻的同時,攻占蘇聯首都。
德軍裝備精良,步兵部隊與坦克部隊配合純熟,戰鬥力強於蘇軍百倍。
任何有軍事預見力的統帥都明白,這種情況下,蘇軍唯有放棄莫斯科,政府東撤數百公裏,重新構建防禦工事,借助有利地形阻擊德軍。
在同時鏖戰的亞洲戰場上,中國國民黨軍隊亦麵臨同樣困境,最高長官不斷放棄領地,采取邊打邊撤的作戰方式,將戰線無限拉長,使日本侵略軍的力量不斷被分解弱化,最終將戰爭導入了膠著化的步調。
兩下對比,蘇軍最高指揮官的作戰方針更是不可理喻,違背常理。
“你也想到這些問題了?”門口,空沙抱著胳膊踱過來,倚著門框,含笑注視林軒。
林軒鬆了口氣,站起來活動發酸的腰背與肩膀。
“能聯想到‘巴巴羅薩’和‘台風行動’這兩個著名的德軍作戰計劃,證明你的頭腦相當清晰,並沒有被複雜的表象搞得暈頭轉向。”空沙又說。
“怎麼說?”林軒問。
空沙走進來,伸出修長的手指,在電腦鍵盤上連續敲出字母、數字和標點符號混雜在一起的兩行字符。
林軒低頭看,倒吸了一口涼氣。
“我們是同路人,別緊張。組織意識到珠峰這邊是個大麻煩,特意撥了三十名精銳隊員給我,一起協助你,平定一切禍患。”空沙淡淡地說。
那些字符共有八十個,上麵一行代表的是接頭密碼,下麵一行則是表明了空沙的身份。
“謝謝,來得太及時了。”林軒重新握住空沙的手,心裏一塊大石落地。
空沙指著電腦屏幕侃侃而談:“早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前,德軍已經派了一支由突擊隊員、諜報專家組成的行動隊,秘密潛入莫斯科。該隊伍中,還有五名物理學家以及兩名考古學家、兩名礦石專家。他們的目標並不是刺殺蘇軍軍事指揮高官,而是為了一顆來曆非凡的礦石,即傳說中的‘日神之怒’。”
那支名為“雨神”的行動隊也出現在史學家的二戰實錄史料中,但他們的公開任務是刺殺蘇軍最高長官,其最終命運,是被蘇軍克格勃特工全殲,屍體懸掛於莫斯科的西門城牆上,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
“他們拿到了‘日神之怒’,通過信鴿傳送出城,不經過前線指揮部,而是直接飛往位於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七情報局,再由那裏飛速送往柏林城,親自交給元首。據組織得到的情報,此時此刻‘日神之怒’就在喜馬拉雅大雪山之下。可以這樣推斷,柏林城被圍後,元首本人或者是他派人將‘日神之怒’通過特殊渠道送往西藏,深入地底,永久貯存。這就是元首長途閃擊莫斯科的真實目的,一旦目的達到,大軍便會適度後撤,退出蘇倫本土。”情況緊急,空沙的敘述言簡意賅,毫無贅言。
很顯然,這種解釋更符合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