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前言

傳說奔流到海的江水,因為迷戀這裏鄉村的美景,作了短暫的停留,於是形成了一灣水。很久以來,村民從村裏到省城都要到水灣邊等待渡船,久而久之這個碼頭就稱之為“灣邊”。

由於交通不便,阻礙人們的來往,千百年來逐漸形成了江兩岸繁華和冷清的巨大反差,村裏人戲稱為“穿草鞋與皮鞋的區別”。2008年,久盼的灣邊大橋終於通車了,隨著大橋落成典禮的開始,鑼鼓聲、軍樂聲和劈哩叭的鞭炮聲,像壓抑已久的火山瞬間爆發,久久回蕩在灣邊上空。

橋上是飛速行駛的車輛,橋下不遠處是終將被遺忘的舊碼頭。沿著長長的青石板舊古道,盡頭處停靠著一艘熟悉卻孤單的渡船。船夫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依伯,古銅色的肌膚,帶著殘破的鬥笠,肩膀上鬆鬆垮垮斜搭著一條褪色的毛巾,幾乎猜不透曾經的顏色。老依伯靜靜端坐在船頭。看夕陽西下,落霞飛處,仿佛是江岸陳年的塑像。

“依伯,今天渡船還做生意嗎?”我問道。

船夫回過身,驚訝的答道:“依俤要坐船嗎?”,

“是的。”我點點頭。

“上船吧,明天我就退休了,送你一程。”船夫起身解開綁在岸邊的纜繩。

寬闊的灣邊僅餘下一艘渡船,霧氣蒼茫江麵上不經意間掠過一行飛鳥,像匆匆趕路的過客。江對岸的鄉村忽明忽暗,隱約著曾經的記憶。

“灣邊大橋通車了,以後就沒人坐船了。”船夫自言自語歎息道。

渡船順流而下,船主索性停止了搖槳,生怕打擾了寂靜的江麵。

我站在船頭,遠眺那些似曾相識的風景,想起了那年的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