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實習

劉翔近日在微博上宣布離婚,不滿一年的婚姻正式終結,這引出了一個話題:80後不是離婚,就是在離婚的路上?

這個話題不是第一次提出,而且隨著社會觀念和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後也會不斷重複,那個時候也許隻是換個主人公。

從官方公布和媒體調查的數據來看,我們可以看到近十年關於離婚的數據不斷上升,80後人群是離婚高發年齡階段,其中的原因也很複雜多樣。

作為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後的一代,許多人離婚的原因大多是性格不合,不願忍對方的小缺點,雙方父母的理念不合。其中較為奇葩的有諸如最快25分鍾離婚,因為在乎對方在結婚之前有前任,男方索要qq密碼不得,跟寵物爭寵失敗等等。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看見許多結婚時一些莫名其妙的情況,35歲結婚的對象認識不久,還是初戀,還有結婚時雙方隻見過五次。

發生這類事情的戲碼都比較類似,孩子小時候家長不準談戀愛,長大以後進入剛剛進入社會,家長開始著急兒女的婚事,四處張羅,以自己的理念來指定女媳婦或者女婿。

子女起初會用各種理由拒絕,可是日子往後走,家裏的壓力越來越大,看見周圍一個個逐漸成家,心裏一鬆懈,可能就會和某個看起來還不錯,卻不是特別了解的人結婚,婚後的生活大概率地出現問題。

80後逐漸成為社會的中間力量,也開始經曆婚姻的初始考驗,從橫向的數據來看,80後是離婚的主力其實符合邏輯,我們不必對統計數據危言聳聽。

我們看到話題一次次被提起,其實是社會觀念開放下,呈現出的對新舊兩種感情觀衝突的不適應和擔憂。

80後的人生改變比任何一代人都大,快速發展的經濟讓他們從物質匱乏,生活單一,思想保守過渡到商品過剩,娛樂至上,思想前衛。

與思想的開放不同,普通80後的日子還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循規蹈矩,每天上課聽講,按時回家完成作業,不準早戀,苦逼地天天如此,而進入大學和社會以後,又要麵臨戀愛和成家的問題,兩個階段沒有絲毫過渡,硬生生地轉折自然會產生許多問題,正所謂:你想早戀,可已經遲了。

對於愛情和婚姻生活的陌生是導致80後離婚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從戀愛到結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件事擁有這美好的願景,但並不深奧,每個人在尋找生命伴侶的時候並不是一蹴而就,我們需要了解,相處,妥協和包容,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婚姻就是尋找人生另一半過程中試錯的一部分,迷失和糾纏在一段關係中是對自己最大的不公平,也會傷了別人。

我們還可以將目光看得更廣闊一點。縱向比較,60、70後的婚姻比起他們的上一輩人在選擇上更加自由,離婚率也更高。君不見,廣場舞中分與合。

電影《失戀33天》裏,有一句經典台詞是這樣的:“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複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這句體現出老一輩對以往生活的珍惜,可並不是放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

以前在物質匱乏的日子裏,戀愛和婚姻中的許多矛盾被掩蓋,現在逐漸顯現,甚至於沒辦法調和,繼續下去隻能一錯再錯,悲劇不停上演。當分開可以為雙方都帶來更好的結果,我想以前的一切都可以當作未來的試煉吧。這樣的想法代表著這個時代對於婚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更現代的觀點總是在最年輕的人身上體現,90後甚至00後一部分人對於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更具時代特征,他們更願意淡化婚姻前後愛情的區別,愛情是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比如說許多人都選擇旅行結婚,婚宴的儀式感仿佛會割裂以前的生活。90後和00後的的感情生活顯更加靈活,知錯能改。

愛情是不停試錯的過程,沒一個陪伴過自己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激,可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相伴一生,婚姻就是這個過程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並非終結。對待愛情,每個人都應該有再次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區分年紀,也不應該在乎是否結婚。

尋找一個長期陪伴的人,應當盡早大膽嚐試,小心驗證,總結四個字就是為愛實習。(文/謝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