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暗劍悲歌(1 / 3)

時隔兩天,即1949年4月3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的名義起草電報,同意並批複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製定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4月15日,國共雙方曆經半個月的談判、磋商,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

4月20日夜,三野二十七軍率先直取長江南岸。軍長聶鳳智口授了那封著名的十二字電文,富有詩意地向毛澤東、黨中央報告:“我們已勝利踏上江南的土地!”。

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同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二野、三野組成東、中、西三路集團軍,在東起江陰、西至九江1000餘華裏的戰線上,強渡長江天塹,突破敵軍防線。一時間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槍炮呼嘯、揚子奔騰。一天之後,我軍即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苦心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

4月22日,毛澤東揮毫潑墨,以哲學家的感慨、戰略家的氣度、文學家的情懷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4月23日清晨,一架專機在南京上空盤旋了幾周。專機內,代總統李宗仁透過舷窗向六朝古都投下了最後的一瞥,然後默默地飛向遠方;

緊接著,國民政府國防部要員顧祝同、徐永昌、蔡文治等人陸續登機,逃往杭州;

上午10時,空軍總司令周至柔登上了最後一架飛機,離開了南京;

4月23日黃昏,我35軍將士登上了總統府,將紅旗插在了這座建築的穹頂上。令人感慨的是,這支率先打進南京城的部隊竟是幾個月之前在濟南戰役中投誠起義的原國民黨第96軍;

4月25日,一代風雲人物蔣介石黯然離開了美麗的家鄉——溪口。

……

1949年5月10日,廈門,鼓浪嶼。

海風浩蕩。藍色的天穹下碧波翻卷,一望無際。水天之間,成群的海鷗翱翔鳴叫。岸邊,浪濤澎湃,撞擊著嵯峨的礁石,然後飛向空中,變成一簇簇巨大的白色粉末,再重重地摜在海岸線上。

國民黨軍艦“慈溪號”停泊在廈門港口。艦頂桅杆上,一麵青天白日旗被海風吹得獵獵作響。靠近岸邊的甲板上,七八個士兵荷槍挺立,還有十來個人在寬大的跳板上來來回回地搬運箱子,或抬或扛。箱子上都貼著封條,蓋著印鑒。

寧默之站在軍艦另一側船舷上,望著遼闊的海麵,默默無語。

此時,他不由得想起了兩個月前和鄭少青汪碧茹在鍾山梅嶺上那首未“作”完的詩。

“該把它續完整了。”其實,以寧默之的才華,那首詩當時就可以口占而成,隻是礙於汪碧茹、鄭少青在場,不好說出那敏感的末句。

現在,海風吹拂著將軍的身軀,將軍巋然不動,輕聲吟娥:

“紫金騰上壓江聲,

鐵血梅花建鄴城;

王氣森森千百載,

於今向隅蟄金門。”

“爸爸!”一句清脆的童聲從幾步遠的地方傳來。隨著童聲,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歡快地奔到寧默之的身邊,並伸出一隻小手拉住寧默之的將軍服下擺。

“爸爸,你看,那是什麼?”小男孩右手遙指海麵,驚喜而好奇地問道。

寧默之順著孩子手指的方向,看見了天之盡頭那一葉孤島,模模糊糊,若隱若現,如巴掌般大小,漂浮在無垠的海麵上。

“曉語,那是一座海島,叫大金門島。在它附近,還有一座看不見的小島,叫小金門島。”寧默之撫摸著兒子的頭,輕輕地說。

寧曉語又問道:“爸爸,我們是到那座大金門島上,還是到小金門島上?”

寧默之強按感慨:“兒子,我們既不去大金門島,也不去小金門島,而是到台灣去。”

“台灣在哪裏?也在海裏嗎?”

“也在海裏,比金門島要遠,我們現在看不見,軍艦一開,很快就到了。”

“哦。”寧曉語好象聽懂了,“我們在那裏玩幾天?什麼時候回家?”

“時間不長吧。”寧默之用笑容寬慰著孩子,“如果那邊好玩,我們就多待幾天;要是不怎麼好玩,說回家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