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各不同,九龍奪嫡爭大統;
兄弟不和似仇敵,陰謀陽謀出不窮。
大乾德慶十七年,中宮皇後終於喜得麟子。此前,皇後遲遲無子,眾庶皇子漸漸年長,曉得事物後,後宮頻起波瀾,皇後卻缺乏底氣強力鎮壓。這下好了,嫡子落地,皇上也十分欣喜,待嫡皇子滿月後賜名晏昀,並在滿月宮宴上冊封為太子,驚了群臣眾妃,而陪座的皇子們更是臉色各異,精彩萬分。
有臣子出列小心勸道:“陛下,這似乎有些不妥,畢竟七皇子還小呢!”言下之意即是皇子還小,看不見資質,不該如此武斷的立為儲君。本以為皇上會稍作考慮,最不濟也該顧及老臣顏麵而含糊過去。誰知道,皇上一擺手,道:“儲君立嫡有何不妥?於道德倫理、國則家法而言,儲君為嫡才是最正確的!”一句話,堵上了所有人的嘴。
的確,在這個世道,嫡庶之分是最為森嚴的,隻不過皇子身份尊貴,才會讓人暫時性忘了嫡庶之分。然而暫時性忘記卻不代表忘了。一旦有人提起,朝臣們大部分都會恍然:對啊!他也隻不過是個身份尊貴的庶子罷了!隻要想到這裏,就會覺得皇上並沒有做錯什麼,立七皇子有確實根據。
而實際上,皇上立儲也是有過考慮的。皇子們漸漸大了,便會開始拉攏派係。他並不反感,畢竟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隻不過,皇上也深知派係林立,權勢過大的威脅。所以為了不讓朝堂徹底被攪成一潭混水,便冊立太子。一來對蠢蠢欲動的皇子們敲打一番;二來嘛,則是給皇後娘家一顆定心丸,讓穆元帥安心領兵巡防邊境,也算是為外孫守國;三來呢,也是給朝臣們一個信息:從龍之功不好得,尤其是在皇上已有發現並不喜的情況下,
朝臣們都是老狐狸了,就算不是,和狐狸呆久了也都染上了一股狐狸臊。得了暗示各個心照不宣,本來快要成立的各方派係瞬間散去,讓有心逐鹿的皇子們恨得牙癢癢。當然,這是宮宴後的事了。
此時此刻,感受最深的是大皇子晏枔。他今年十二歲,已經知曉這世界的規則,也很清楚嫡庶的巨大差別。隻不過之前中宮無子,便難以感同身受,畢竟作為皇子也無人敢怠慢,更何況他還是宮中貴妃之子,而貴妃則隻比皇後低一階。然而如今他一直不願直視的事實被他的父皇隨意地指出,晏枔覺得既惱怒又自卑,連帶的開始怨恨皇上為什麼就不留一點情麵,而是如此直白的、不在乎的說出來。
後宮裏沒有單純的人。別看晏枔如今才十二,城府卻著實不淺。不管心裏如何憤怒扭曲,麵上全然不顯,僅僅板著張臉。雖然仍舊讓人察覺他的不虞,但也不會讓人多想;任何一個皇子被告知失去繼承權都難以以平常心看待。事實也確實如此,二皇子晏瀲等已經能夠理解這件事的臉上都很不高興。
在一群臉色黑如墨底的皇子中間,三皇子晏玨顯得很是特別。他臉上表情一直都是淡淡的,即使被宣布失了繼承權也是如此;實際上他也確實不看重這所謂的繼承權。晏玨的生母隻不過是個宮女,與皇上一夜春宵便懷上了。然而她卻無法母憑子貴,盡管皇上在得知她有孕時封了她為琦嬪,卻很快地忘了她。這也直接導致他們娘倆住的宮殿比之冷宮也好不到哪裏。
琦嬪心裏鬱鬱,身體始終不太好。又因人微言輕,難以請得太醫,終在晏玨兩歲時撒手人寰。後宮對於幼子並不寬厚,雖然晏玨貴為皇子,後宮裏誰不知道他和他的母妃早被皇上拋於腦後。明目張膽的殺害皇子他們不敢,忽略還難嗎?後宮裏大家心照不宣的無視了晏玨這個皇子,可憐晏玨身為皇子,卻嚐盡了世間冷暖。若不是有一嬤嬤憐憫他,常常帶些食物給晏玨,恐怕他早已死於後宮的傾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