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除了神以外,隻有無盡的虛空,也就是混沌。有一天,神產生了一個主意,用祂的神識製定了一個計劃。關於我們最尊貴的神,相對於祂對我們的了解,我們所能知道的太少。哪怕祂做好這個計劃,又令其自行實施以後,便將我們遺忘!而我們卻從未放棄:一邊片刻不得拖延地照著計劃前進;一邊不斷回頭去撿拾遺落的記憶。而後者也許正是祂所專為我們而設計的特別任務,為了防止我們迷路。或者是祂給自己設置的一個日程提醒,以防真的將我們忘記,請允許我們將那一天叫做“歸家日”,為我們,也為屬於我們的以及我們所屬的神!還有那個家,我們最偉大的歸屬!回頭,就是家的方向!我們也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它,和想念它!這是最龐大的集體的迷失,我們是不知道怎麼回家的孩童……閑言不多敘,還是先給這個計劃取個代號吧:道。如開頭所說,道是個能夠自行實施的計劃,這個自行實施的能力就像道本身一樣難以理解,但這並沒有妨礙到我們對這個能力的淺顯感知:道發揮這個能力讓自己行動起來。就像我們不善於將淺顯的理解稱作一無所知一樣,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淺顯地給這個能力命名為:易!這就是道的第一步:易起來!也是道的第一個法則。於是在無盡的虛無之中,瞬間而逐漸地形成了一個空間(我們顯然還無法恰當地去形容這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時間誕生的過程,準確點說是屬於這個空間的時間的誕生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或者說這個時間一開始太不穩定,時而極快時而極慢。就像在道這個大計劃裏,我們懂得了使用語言文字一樣,命名權也是神賜的。我們管這個空間叫宙,管這個時間叫宇,管這個時空——也就是我們正所在的時空——叫宇宙。因為我們雖然不確定其它地方還會存在什麼樣的空間或時間,但是我們不能將神賜的命名權隨便地揮霍掉,這並不是對其它時空的預言,而是對我們這個時空的肯定。肯定這個時空的存在,並不需要確定它的模樣。我們身在地球,早就看到了太陽月亮和銀河中的星光,它們都是道所實施的計劃中的一部分,但宇宙的遠處還有什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好我們差不多能夠確定,地球就在我們的腳下,而我們的頭上就是天。我們一直以來,都把天地約等同於宇宙,雖然這隻是管中窺豹,隻見一斑,但請原諒我們長久以來稱呼我們的神為:天,天帝,天主,老天爺,上帝等等。隻因天象征著高大上,帝象征著萬物生,主象征著萬物所屬。當我們這樣稱呼神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說:宇宙的主,宇宙的父!我們不知道宇宙是不是我們的,但這個天地是我們的世界,它來自神賜!它是道的一部分!不爭的事實!神聖不可侵犯!最後,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道,理解神的這個計劃:道是個總計劃、總法則,而裏麵就包含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分計劃、分法則,比如宇宙之道,天地之道,日月星辰之道,生命之道,還有我們人類之道,以及萬物之道!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含,我們無法逃避,隻有追隨神的道!因為我們就是道——神的這個計劃——的一部分。不過,我們雖然對宇宙之道所知甚少,但對天地之道的感悟自認匪淺,從智者流傳下來的各種詩書便可知一二:
有詩曰:神道易宇宙,宇宙含神識。神識生盤古,盤古開天地。天地養眾生,眾生有伏羲。伏羲合女媧,女媧創人世。有書曰: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然而,厚德之仁最不仁。是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生生不息,自生自滅,同而視之,乃天地之大道。故而,一視同仁最最仁。是以,大道者,最仁亦最不仁也,無為而無不為也。又詩曰:最最仁者最不仁,一視同仁最最仁。最不仁者最最仁,厚德之仁最不仁。又書曰:天地既能生養種種凡人俗物,亦可衍生諸類超凡脫俗之種。故有凡人之升仙,蟲魚鳥獸之化妖,花草樹木之成精,玉石笙簫之生靈。仙妖精靈,與人共和,與眾生相養。唯人依其善惡,作了神魔分別。至炎黃時期,天下形成神界、魔界、人界三足鼎立的局麵。混世魔王法力瘋長,強大無比,試圖率領魔界誅滅神界,奴役眾生。神界為了應對這場浩劫,伏羲與女媧聯合人界力量,共同與魔界及其人界傀儡相抗衡。經曆千年,仙界支持的黃帝部落與神農部落順利融合,並征服蚩尤部落,成功統一人界。隨後,伏羲、女媧和黃帝帶領著神界和人界,以無數生靈塗炭為代價,最終戰勝魔界。混世魔王及殘餘魔頭被放逐到天地之外的暗黑虛空。伏羲女媧帶領眾神用身體相互交織,幻化為天網,以防魔王再次歸來禍亂天下眾生。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自此,人仙妖精靈五族,與芸芸眾生,便又相安共存於同一個天下。黃帝依照與神界之約,將曆經魔劫的法寶神器,一並擲於熔爐,使其神識與魔性相互中和消淡,並鑄成三鼎,以銘記魔劫,警醒後世。百密一疏,就在三鼎鑄成之日,卻發生了一件怪事。原來在鑄鼎用的大爐子裏,還剩餘一些熔漿未及倒出,它們逐漸彙聚在爐底,像是有著靈性一般,自發地凝合成兩把仍帶著火光的寶刀。而且還不停在爐子裏跳躍擊打,發出刺耳的鳴叫。黃帝命人往爐子裏澆水,以便使其冷卻。不料,水剛剛倒入,便見爐子裏迅速升騰起濃濃的水汽,許久不散。正當此時,忽然又看見一隻朱雀和一隻烏雀從水汽中先後飛出,相互飛繞攻擊。不多時,它們便一前一後飛向無影無蹤處。待水汽散去,但見那爐內已然是空無一物。大典過後,黃帝帶著些許不安回到宮室,卻正見到玄女與素女兩位妃子,在你推我攘地搶奪東西。原來,玄女和素女這兩位本是神女,因競相貪戀執著於黃帝的****,已自斷神力而降格為人,所以便沒有結為魔王山上的天網。而她們此刻所搶的,正是伏羲瑟。伏羲瑟與伏羲琴一樣同為伏羲所造神物,音韻皆可攝人心魂,且既能亂神識,亦能滅魔性。不想這伏羲瑟被兩位極愛音樂的妃子給偷偷昧下,以至於未能將其鑄於三鼎之中。黃帝正在鬱悶之時,又見二人因爭奪伏羲瑟而大傷和氣,更覺惱火。便大聲嗬斥,伸手奪過伏羲瑟,借著滿身怒氣將伏羲瑟重重摔在地上。結果,伏羲瑟被硬生生摔成兩半。附著在瑟上的靈性也被一分為二,其靈力也就施展不得,隻能分別苟安於殘瑟之內。黃帝命兩人各拾起其中一個,並將它們取名為箏,賜予二妃,以勸告二女莫要爭風爭寵。兩人表麵上遵從帝命而似和好如初,並當即用各自的箏為黃帝合奏一曲,令黃帝也稍稍放下些憂慮。但其實,玄素二女由****而生的相互嫉恨,積累已久,難以消彌。猶如這箏箏之音,不知寸斷過多少世代的柔腸。時光匆匆不留情,更不作,片刻駐停。就這樣,年輪將過往層層包裹,世間曆經數千年分分合合,刀箏之事也早已被遺忘在無盡歲月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