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曆史文化遺址整體動態保護策略研究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蔣冠林 藺榮彥 楊曉娟
摘 要:分析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中心城聚集現象所導致的城市問題和矛盾,以及由此對城市曆史文化遺址帶來的影響和衝擊。指出城市更新是優化城市要素,解決舊城矛盾的有效途徑,也為城市曆史文化遺址保護工作突破發展提供新機遇。在分析延安城市更新模式的基礎上,比較現有保護管理體係,結合延安市革命遺址群保護項目實例,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護範圍劃分,動態性的保護過程,多元化的管理主體為重點的保護管理新策略。為其他城市在城市發展更新進程中出現的曆史文化遺址保護問題提供方法和借鑒。
關鍵詞:城市更新;革命遺址;曆史文化遺址;整體動態保護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 problems and conflict brought by the aggregation phenomenon in the downtown of city in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sulting influence and impact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The article point out that urban regeneration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optimize city factors and to solve contradictions of old city. It’s also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work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Based on analyze the urban regeneration mode of Yan’an city,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bined with the Yan’an revolutionary site group conservation project, The article propose a new way of operational dividing, dynamical conservation process and diversified management subject as main point. From that, it provides methods and reference fo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 conservation of other ci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Keywords:urban regeneration;revolution historical sit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s;overall dynamic conservation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9-90(7)
1 背景
1.1 延安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
陝北高原上的古城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優秀旅遊城市、曆史文化名城[1]。近年來,隨著城市空間不斷擴張,城市中心集聚度增強,延安麵臨城市發展空間受限、城市擁堵、城市風貌不佳的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中心城區川道狹窄、用地有限,周邊的黃土丘陵地帶又不能滿足建設條件,因此城市隻有沿著川道呈現 “線性”延伸發展,從而形成三山對峙(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二水彙流(延河、南川河)的“Y”字形典型帶狀城市形態。在城市賴以生存的川道內,聚集了大量的行政、經濟、文化資源,公共服務要素高度聚集特征十分明顯。城區36平方公裏土地上容納了近50萬人口,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山上或溝道中,生活極為不便。延河兩岸狹長的川道不斷出現超30層的大體量建築,這些大體量建築群嚴重影響了延安原本以山、水、寶塔為主要標誌的城市輪廓線,使得原有以寶塔山為核心,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三山對峙的城市形態受到嚴重衝擊。在城市內的革命遺址,由於周邊的違規建設麵臨著保護空間被擠壓,周邊環境不斷惡化,配套設施缺失等現實情況。狹隘的川道、住在山坡上的居民、淹沒在高樓裏的遺址,是目前延安城市麵貌的真實描述。
1.2 延安革命遺址群現狀
1935-194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曆程所留下來的重要革命紀念地被稱為延安革命遺址群,據不完全統計,延安市共有445處革命遺址,其中城區168處[1]。本文特指延安全市範圍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城區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革命遺址數達到12處,在洛川、吳起等縣也分布著重要的革命遺址,整個延安市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錄中的革命遺址共計16處[2]。(表1)這些遺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由弱變強、具有轉折意義的13年。延安革命遺址和文物數量多、時間跨度長、級別高、影響大,具有至高性、獨特性和唯一性,也由此奠定了延安作為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紅色旅遊首選地的重要地位。
目前延安市革命遺址保護基本以維持原貌、原址保護的靜態保護措施為主,內部保護情況較為良好,但是由於城市擴張對於遺址內部空間的擠壓和衝擊嚴重,主要有以下幾點突出問題:
1.2.1 遺址保護空間受限
位於城市中心區的遺址周邊以城市建設用地為主,部分處於居民區中心、環境複雜,即便是開放的十幾處革命遺址,也普遍存在周邊環境雜亂、配套功能不全等問題,遺址保護已經無可擴展之用地。有些遺址或多或少的被城市高速發展所侵蝕,或是被各類機關單位和居民所占據,挪作他用。保護空間被侵占,發展受限,保護工作就無從談起。(圖1)
1.2.2 外圍環境影響較大
現有的革命遺址保護往往重局部、輕整體,不能發揮對於城市整體風貌的協調作用,使得城市中的遺址淹沒在高樓之中,或是被棚戶區所包圍。另一方麵,遺址保護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考慮不足。2013年7月,延安連續強降雨,導致清涼山上新聞機構遺址和名人故居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和滲水;中共中央西北局原址出現山體滑坡,遺址窯洞發生不同程度的漏水和裂縫,部分窯洞存在隨時垮塌的可能(圖2)。外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外部自然災害的破壞也是城市革命遺址保護麵臨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