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封建設城牆型“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及休閑旅遊帶研究(3 / 3)

目前,開封老城區內的各種旅遊資源已經得到比較充分的開發利用,等級較高的景區也比較多,特別是人文景觀成了最大的亮點,可謂俯拾皆是。可以說,外地遊客進入本地市場,最主要的吸引物就是那些色彩斑斕的各類曆史文化資源。而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持續發展,也使旅遊業由觀光時代邁入了文化休閑時代。這個新趨勢的出現,並不是說自然風光不再重要,或者是山水資源的價值下降了,而是說,人們在教育、文化、審美等進一步提高之後,可能會更願意欣賞一些知識與人文性的景物,更關注生活品質和主體境界在休閑過程中的提升。在滿足遊客和現代人的這種內在新需求上,文化旅遊產品、曆史文化資源無疑具有最好的應對性。

根據各項城市規劃,開封正在實施舊城棚戶區的改造,城市內部的環境整治也在持續推進,其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也會不斷得到提升,社會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城市的主題特征愈發鮮明,對遊客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注定會進一步提高,更多的國內外遊客會看好城牆型“空中花園”及其纏繞之下的各種人文與自然景觀。

開封以城牆為依托,建設立體景觀帶和環城休閑旅遊帶,能夠有效的保護已經成型了的整個的城市博物館,並有助於休閑旅遊業的發展。

4 技術可行性之初探:如何建

從目前的客觀條件看,開封已經具備了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的較好可能性。概括起來,有如下方麵:

4.1 與資源稟賦相契合、與城市發展定位相耦合

在城市依托資本要素與其他各項物質資源等推動城市發展的時代,開封明顯處於不利地位。自開封不再是省會城市以來,開封的發展速度較慢,城市形象固化,城市更新滯後。不過,在不同時代,國家、區域乃至城市發展所依托的資源要素的種類及其在整個發展進程中的功能與價值之權重,總是有不同與變化。我國經濟經過持續性的高速增長,現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受客觀規律的製約,我國經濟開始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的新常態,與之相應,國內的城市也必將從經濟城市向生活、宜居、文化城市等轉變。在這種情形下,開封曆史文化資源豐厚、城市人文氣息濃鬱等的稟賦優勢一定會得到發揮。開封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等,定位為北方水城,努力建成國際知名的優秀旅遊城市,承擔起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這一切外在的有利條件的疊加,都將為開封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和環城休閑旅遊帶提供助力。

4.2 經過最近數年的城市更新與環境整治,目前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

最近這些年來,開封在城市更新、舊城改造與環境整治、城市文明建設等方麵,做了不少工作。城市的形象日益鮮活,滿城充盈著宋風宋韻,曆史文化名城、北方水城、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等特征突出,同時新城區的建設也得到積極推進。在當前,總長14.4公裏的城牆圍繞起來的整個老城區,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博物館,各等級的文物、文保單位猶如繁星閃爍。龐大的水係工程風光旖旎;龍亭公園、天波楊府、翰園碑林、清明上河園、鐵塔公園、開封府、包公祠、相國寺、延慶觀、山陝甘會館等數十處旅遊景觀園區星羅棋布;開封博物館、河南大學等文教科研單位填塞其間,增加了人文吸引。原來緊靠城牆內外兩側的私搭亂建不僅得到有效遏製,而且還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實施了要素外遷,並在拆遷之後的城牆近鄰的保護區、毗鄰的建設限製區,及時進行了綠化改造,建設成大麵積的環城公園,增添了若幹適宜的市政設施,有利於周圍市民的鍛煉、遊覽之需,在保護城牆這一文物的同時,也保證了更多群體的社會、生態、文化權利的實現。截至目前,除極少數段落,整個城牆內外都實現了環境改造,牆體也得到了有效的修整與保護。把整個城圈貫通起來,建設一體化的“空中花園”立體景觀與休閑旅遊帶,將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而且實施成本極低,效果卻會極佳。

4.3 其他配套也較好,環繞城牆兩側與溝通城牆內外的完善的交通組織業已形成,進出老城區的便利性比過去大為改善

長期以來,由於城牆的存在,開封老城區的交通組織與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尤其是近代以來,交通的機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原來城市建設依據人體步行、車馬為先的尺度而確定下來的城市街道與空間,越發顯得狹小、逼仄與擁堵。為了滿足要素曾經不斷向城市聚集、城市密度提高之後的空間承載需要,開封也一度在城牆上新開了若幹城門,甚至還不得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拆除了新宋門。隻是由於開封在最近幾十年的總體發展上的略顯落後,城市規模沒有像國內很多城市那樣快速膨脹,才從根本上保護了城牆,也為今天發揮後發優勢、創新性的保護與利用這一資源提供了可能。借助現代規劃手段與工程技術,開封城牆內外的交通組織與安排整體上是良好的,棋盤式的交通係統不僅沒有對城牆再次造成衝擊、分割、破壞,而且以方形的城牆為限,在內外兩側形成了“回”字形環繞的臨城道路,並以城門為關鍵節點,東西南北縱橫組織了完整的路網,初步實現了人們接近城牆的交通便利性。

從目前看,已經具備了建設“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休閑旅遊帶的條件與時機。城牆內外環境整治進度較好,環城公園建設呈現預期效果,尤其是北半部城圈綠帶形成,有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龍亭公園、鐵塔公園、萬歲山公園、汴京公園,以及二期水係工程,立體景觀效果漸次鋪展開來。南部、西部等實質上也演化成了社區公園等。在城牆的南部與西部的外側,城牆北部的內、外兩側等地方,都具備了良好的綠色生態條件,城牆上下已經呈現出了立體景觀帶的特征,城牆上下的景觀互動也已生成,這都為建設“空中花園”打下了良好基礎。

當然,如何把美好而吸引人的設想變成現實,在具體技術路線與行動策略上仍是比較複雜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既需要有事前的規劃設計,提出一整套的技術方案,不過,可能更需要在具體操作與實施的時候結合生發的情況而靈活應對。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與休閑旅遊帶,表麵與形式上是做一個文物保護與有限度的合理利用的項目,實質上可能是要做一個城市的發展戰略與新常態下的重新定位等。這個特征是由依托城牆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所涉的龐大範圍與諸多方麵、領域所決定的——不像曆史上的巴比倫王國時代的“空中花園”那樣,僅是一個極小的範圍或點(圖8)。然而,無論怎樣,有兩個關切值得在此提出:一是堅持低衝擊度開發與建設,二是采取各種技術措施確保未來的利用行為的最小程度的環境影響——如此兩條要求都與保護和適度、適當的利用古城牆相聯係。

雖然根據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邁進新文明、人們對文化消費需求的新變化等,開封應該緊密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與城市特點,從其保存完整的古城牆等有利條件出發,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帶和環城休閑旅遊帶,然而卻不能忘記提出這個設想的初始原點仍然是保護性利用,是探索在賦予城牆適當的新功能、發現其新價值之後,如何更有助於促進對它的保護。“城牆在作為軍事防禦功能喪失後,人們一直沒能找準城牆在新的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對其建築價值認識不夠,沒能給予城牆在現代城市中應有的位置,這是全國上千座城牆被拆的主要原因”。[15]賦予城牆新的景觀欣賞等價值,是為了悲劇不再重演。

在建設“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時,應該自覺堅持低衝擊度開發、利用的原則,盡可能的利用現已形成的客觀條件與資源,進一步祛除不利於城牆長期保護的方麵,避免過大的工程動作。其實,就目前而言,再稍作環境方麵的整治、環城公園的建設、尚存的私搭亂建的拆除或拆遷、在局部關鍵節點與部位的精細化——如進一步綠化與美化數座城門與若幹適宜的城牆段落,“空中花園”就能夠脫穎而出了。從這個意義上看,“空中花園”是天生麗質,不是刻意打造與策劃,是在基本要素與客觀條件已經基本具備時的匠心獨運與整合。

大致說來,在檢討與普查城牆病害情況的前提下,要對牆體進行修補、加固,使之更加安全、更加牢固;在保留目前的城牆上的植栽的同時,再適當補充種植一些花卉品種等,進一步滿足觀賞的審美需要,使城牆美起來;在城門樓與局部允許的城段,放置座椅,提供登城體驗,學習其他城市而開展適宜的城上活動,引來更多的人們關注、關愛城牆,拉近與城牆的距離,既不讓過分的人為行動幹擾城牆保護,又有利於避免城牆被人們忽視而受到的自然風化等損壞(圖9)。

而為了在保護的前提下,把整個開封老城區建成風格獨特、形象鮮明,並深具人文魅力與曆史文化韻味的世界級優秀文化旅遊城市,還需要對目前的城牆與交通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處理,尤其要進一步發展公共交通。譬如在已經變成“空中花園”的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的外圍,多建一些停車場,讓自駕車搭乘低排量或無汙染的電動汽車進入大景區等。當然,也需要促進一些與旅遊休閑業相關設施的完善,譬如進一步發展餐飲酒店服務,增加產業之間的相關性,便利遊覽者,又能為古城的保護尋找到新的動力與源泉(圖10)。

5 結語

在國內眾多城市中間,開封是一座較具有城市個性與精神的城市。其中,完整的城牆是其顯著標誌之一。

為何要建設“空中花園”立體景觀帶與環城休閑旅遊帶?本問題的提出乃在於新形勢下探索如何實現更好的保護。主題構想或粗略描畫僅是手段與措施,而出發點與落腳點還是從城牆的價值重新發現與新功能賦予中,去討論怎樣才能更好實現城牆的永續保護。

因地製宜地傾力打造具有真實曆史文化淵源的地域性景觀,才有利於兼顧名城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兩大基本原則”。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6屆大會通過《關於曆史性城鎮景觀的建議》,倡導在更廣泛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城市曆史景觀的保護,強調動態、連續、活態、整體性的認識思想;承認人類環境之動態性質的同時提高城市空間的生產效用和可持續利用,以及促進社會和功能方麵的多樣性。總之,是“將城市遺產保護目標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相結合,其核心在於城市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今世後代的需要與曆史遺產之間可持續的平衡關係”。[16]開封城牆曾經因為偶然的曆史機緣而保留得較好,在當今應該珍惜、愛護。但如果城牆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長期脫離時代生活的需要,予以隔離保護,則很可能最終會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相反,賦予一種新的功能與使命,有助於它與時代節奏和民眾生活始終保持著新鮮,也會得以日日“維新”,從更多的功能必要性上保證其不朽。

相比於國內其他城市在城牆保護、利用方麵,開封城牆有著後發優勢。譬如西安城牆穿行在鋼筋水泥的建城區,雖然在很多方麵也很成功,卻被切割成淩亂的數段,難以形成完整的一體。南京城牆翻山越水,串並了若幹景區,也做了一些綠化,卻不如開封城牆那樣早已成為一條綠帶。

利用開封城牆,建設“空中花園”式立體景觀與休閑旅遊帶,一座得到更妥修繕與保護的偉大城牆矗立在大地之上,在本來“市井不可園也”之處,通過“向幽偏可築”,達致“開徑逶迤,竹木遙飛疊雉;臨濠蜒蜿,紫荊橫引長虹”,以及“素入鏡中飛練,青來郭外環屏”等效果,世人皆可“得閑即詣,隨興攜遊”[17],屆時,梁思成先生曾設想卻沒能實現的愜意景觀也就建好了。

參考文獻:

[1]陳占祥譯.馬丘比丘憲章[J].城市規劃研究,1979,(1).

[2]司馬遷.史記卷70·張儀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6:434-435.

[3]李麥產.在曆史文化資源的土壤裏培育城市競爭新優勢[J].城市觀察,2015,(1).

[4]劉順安.“開封城牆”對開封城的影響//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C].中國古都學會年會論文集,2001:359-373.

[5]梁思成.關於北京城牆存廢問題的談論//梁思成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86.

[6]秦社芳,蔣冠林,楊曉娟.舊城疏解背景下的曆史文化遺址保護研究[J].中國名城,2015,(2).

[7]李國華,賈亭立.大鵬所城典型民居改造[J].建築學報,2007,(12).

[8]付曉渝.中國古城牆保護探索[D].北京林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9]朱黎明.開封城牆防禦體係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0]葛劍雄,胡雲生.黃河與河流文明的曆史觀察[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7:2-5、48-58、202.

[11]吳朋飛.清代開封城市湖泊的形成與演變//曆史地理》(第三十輯)[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0-38.

[12]楊宏烈.論城牆公園[J].中外建築,1997,(5).

[13]亞裏士多德著.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

[14]阮儀三,袁菲,肖建莉.對當前“重建古城”風潮解讀與建言[J].城市規劃學刊》,2014,(1).

[15]劉玉芝.對我國古城牆保護的回顧與思考//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七輯)[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390-397.

[16]唐鳴鏑.曆史文化名城旅遊協同思考[J].城市規劃,201,(2).

[17]計成.園冶[M].陳植,注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60.

責任編輯:王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