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情懷中的江南水鄉及其當代意義
特稿
作者:阮儀三 陶文靜 袁菲
摘 要:“記住鄉愁”是中央城鎮化戰略中被討論最多的一個新提法。近年來江南水鄉古鎮成為越來越多人們的思鄉對象,不僅是受全球懷舊文化的影響,還有其深厚的曆史根源。從本質上說,江南文化是中國傳統城鎮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江南水鄉市鎮為指向的鄉愁綿延於遊子、文人、士紳乃至現代中國的集體記憶中,作為城鎮中國的文化原鄉為新一輪城鎮化戰略尋找最適合中國傳統與未來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價值基礎和路徑借鑒。
關鍵詞:鄉愁;江南水鄉市鎮;城鄉一體化
Abstract:“Remember our nostalgia” is the most popular topic in the recent China central urbanization strategy. As the historic water tow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host Chinese nostalgia for hometown, their uniqueness in Chinese urban culture have become concerns again. The nostalgia to these river towns,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in residents and cultural elites, implies move positive urban attitudes, and could offer another choice for Chinese urban future.
Key words:nostalgia ; historic water tow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 urban-rural 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9-04(5)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建設美麗鄉鎮,習近平總書記說了幾句非常生動、飽含智慧和情感的話,就是這些村鎮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給了人們巨大的想象空間,也提出了很有文化、很科學、很有人情味的要求,在全國上下引起熱烈的反響。
在此之中“記住鄉愁”成為新型城鎮化目標進程中的路徑選擇,這是對當前城鎮化所存在問題的糾偏,是要從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凝聚力中汲取力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並為日益全球化的現代城市化進程提供新的可能。
1 鄉愁是什麼——20世紀的症候與中西差別
所謂鄉愁,其實是一種人類所共有的指向家園的懷念與依戀。這種情感在工業現代化席卷全球的20世紀表現得尤其豐富而濃烈。直至今日仍有學者稱之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症候”,並因具體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在東西方世界演變出許多差異性內涵。
1.1 從心理病症到個體懷舊的西方鄉愁
在西方文化中,“鄉愁”(nostalgia)一詞,來源於兩個希臘詞根nostos和algia。nostos是回家、返鄉的意思,algia指一種思慕回家的痛苦狀態。1688 年瑞士醫生把兩個詞根連接起來,首次使用了nostalgia,專指一種眾所熟悉、痛苦而強烈的思鄉病。19世紀中葉的工業化與都市化發展造成了人口的大規模遷移,流動的人群普遍懷念曾經的穩定生活,nostalgia的詞義也就隨之由個人的思鄉擴大為一種集體心理情緒,也抽象為一種時代的症候,一種特定曆史語境下人群的漂泊狀態。[1]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和曆史變革的節奏加快,西方世界的鄉愁和懷舊日益呈現出個人化和碎片化的趨勢,並因商業力量的幹擾而走向過分符號化、消費化的虛無之地。
1.2 以家園為集體指向的中華鄉愁
與西方日益個體化的鄉愁和虛無的懷舊所不同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鄉愁保有更強烈的對“共同的家園”的指向。從《離騷》中的“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到張翰“三千裏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一直到當代的席慕容將鄉愁比作“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等等,鄉愁都是古今文人詠唱的重要主題。這些鄉愁以實在的故鄉為懷想的依托,源自曾經觸碰過、參與過的活動和場景,是少年時光稚嫩的懵懂的記憶,是青年時代激情的觸點,是潛移默化中積累的身體感知,並因此而帶有更多對曆史的敬畏,未必全都美妙,但卻足夠刻骨銘心!
個人的記憶因感受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但卻因共同家園的連接而又能產生諸多共鳴,進而外化成對家園、對地方、對民族和國家的集體情感,呈現出與西方差異顯著的積極態度和發展理念。
2 江南水鄉——中國城鎮文化的理想原形
在我國悠久的鄉愁文脈中,以江南水鄉市鎮為根基和紐帶的水鄉鄉愁隨水鄉市鎮形成、發展而積澱,延續於遊子、士紳、文人等多元群體的集體記憶中,並在現代中國劇烈城鎮化的背景下展現出批判性的原鄉價值。
2.1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古代社會,中國傳統居住理想以“天人合一”為主導[2]其“道法自然”的“天人觀念”強調在順應自然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建築隨生活而變,隨性而親和地與自然“對話”。《黃帝宅經》有雲“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不僅如此,中國古人更是將家與“特定的場景的關聯”直接等同於身體,“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這些與生俱來的知覺體驗,衍化出人與地方、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聯,構成了聚落生活的集體記憶和居住文化的感知框架。
水鄉市鎮的天人合一,尤其體現在聚落與水相處的方式上,堪稱中國傳統居住文化中與水共生的生態城鎮典範。由於特殊的水文和氣候條件,江南水鄉的建造以天然水係為基本框架,水鄉周圍的塘浦湖蕩提供著豐富的水鄉物產、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藝生產、交通運輸,形成一整套自我調節的生態水環境。市鎮內部的營造上,也以水為主題,與水相依、相地合宜、架橋通隔水、聚而不壘牆,戶戶瀕水而居,家家踏級入水,水牆門、水埠頭、水閣、水榭、水樓、水廊、水棚,甚至水巷穿宅而過,將人與水的交融發揮到極致(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