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老家

個人問題

作者:黃戰營

在外漂泊久了,時不常總感到不如意,生活和工作壓力總讓人有些想逃離。時不常地,我們兩口子也會討論說,要不房子賣了,回老家去。說完這話,卻難免會不由得相視苦笑。老家,那是回不去的了。

我和妻是高中同學,老家就在豫北的一個小縣城。不大的小城市,40萬人左右的規模。

我們縣是個傳統的農業縣。90年代還曾經得過一次全國農業百強縣。那時候,人均還有兩畝多地。我小時候家裏有三塊地,分別在三個地方。離家近的地方,有塊一畝多的菜地,平時種些菜,足夠我們一大家子人吃用。離家遠的那塊挨著共產主義渠,種了棉花,那時候摘棉花沒少把手紮出血。不遠不近的那塊種著糧食。隨著我長大,人均地就越來越少了。一畝,八分,四分,到現在我們村已經沒有地了。伴隨著的是遊泳場、小廠子、商鋪的遍地出現,隻是,遊泳場現在當倉庫用,小廠子都破敗不堪,商鋪門前全是雜草,而麵粉廠幹脆已經倒閉了。

關於工業。我小時候縣裏還有一個機械廠,一個化肥廠。雖然工資很低,但好在養活了很多工人。我的父母,就是在這兩個廠子工作,像絕大多數的工人一樣,拿著那微薄的工資,供著一家人生活。雖不富足,但還算穩定收入。在我初中的時候,廠子就瀕臨倒閉了。也就從那時候起,母親開始四處打零工,供我們兄弟倆上學。

直到前兩年,才有一家外地化工廠承包了早已破敗的工廠,開始生產甲醇等化工產品,這才算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吃飯問題。而相應帶來的是,空氣裏時常彌漫著臭味,時不常地呼氣困難。靠近化工廠的幾個村子,地下水也越來越難喝。我們村甚至在最遠離化工廠的村口,另打了一口井,來滿足生活用水需要。隻是,水質明顯不如以前了。在外讀書的前幾年,回家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回到家可勁灌自己涼水喝,清涼,甘甜。現在,別說涼水不敢喝了,即使水煮開了,也有一層水垢。

沒有農業,沒有工業,沒有什麼穩定的收入來源,按道理而言,消費水平應該很低才對。而實際情況卻是,肉禽蛋奶,柴米油鹽,蔬菜水果,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竟然比省會鄭州還高。每次回老家暫住,父親總要提前買足,帶回老家吃用。小區的鄰居,總以為我們老家在很遠很遠的山裏,而實際上,老家距離鄭州不過70公裏。對於這種情況,一個做經濟的朋友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縣就是個打工城,年輕人出去打工,然後把錢帶回來消費。因為沒有農業、工業的支撐,隻能是從生活必需品的買賣上來支撐其他消費。我不置可否,想不明白。

而老家的小夥伴們,也早已成家立業,養活妻兒老小了。沒有出來讀書的他們,很早就開始幹活,也很早就結婚生子了。在我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他們的大孩子都十來歲,小的也四五歲了。也曾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約到大家坐一塊喝酒吃飯,隻是,很明顯沒有共同的話題了。他們說的我插不上嘴,我說的,他們也理解不了,彼此尷尬,隻能悶著喝酒,偶爾地點點頭,露個笑臉,表示自己在聽。慢慢地,也就沒心思再約到一塊了,隻剩下見麵點個頭,寒暄幾句,然後各走各的。

不回老家的時候,想起來都很溫暖。可每次回去,卻總想趕緊逃回現在的家。我們,到底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