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故事

封麵故事

作者:李偉

漂浮在格陵蘭迪斯科灣水域的冰山。看似平靜的冰層下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冰山融化時可將數噸重的冰塊推入大海2009 年8 月25 日,俄羅斯北極科考隊隊長弗拉基米爾·索科洛夫(前)和隊員們乘坐直升機察看冰層情況極地的世界

一早我們從挪威北部城市特羅姆瑟的碼頭登船,去考察海上三文魚養殖場。但兩頭虎鯨的意外出現,暫時延遲了我們的行程。

它們大概有七八米長,渾圓堅實的身體劃開冰冷的海水,掀起波浪。兩頭鯨互相配合,驅趕魚群,躍出水麵的黑色軀體,就像旋轉的水車,劃出一道美妙的弧線。最後寬大的尾鰭拍打在蔚藍的海麵上,濺起一片浪花,留下一個漩渦後不知所終。幾分鍾後,它們又會在某片水域繼續躍出,不疾不徐,緩慢而優雅。我們與鯨互相“凝視”,最近時隻有不到10米的距離。

船長關掉了引擎,任小船在水上自由飄蕩。朔風凜冽,萬籟俱寂。白雪覆蓋著峽灣,舉目所及都是純白世界。深邃無邊的海水,與幽藍色的天空連成一體,一縷微弱的陽光染紅山坡,是朝陽也是夕陽。世界盡頭,就是冷酷仙境。

很長時間內,對北極之行的回憶就定格在了這樣一個瞬間。令人反複回味的,是那種獨一無二的純潔與寧靜,是難以言說的悠遠、超脫與孤寂。

冬天的北極,美麗、嚴酷而奇特。8月底開始下雪,9月大地封凍,10月冰雪覆蓋,11月極夜來臨。太陽沉到地平線以下,開始了漫漫的極夜,直到第二年的2月。白色統治了世界,冰雪蒼茫,無邊無際,大地變成了一件玉石雕塑。抬頭仰望,繁星閃爍,北鬥就在頭頂,圍繞天穹中央的北極星而旋轉,月亮在通透的空氣中展示著多彩的月暈。夜空中會突然跳出一道絢麗的綠光,變換著各種形態,如同跳躍的音符,在魔術師的法杖指揮下起舞。那就是極光。但是,狂風與暴雪總是不期而至,天昏地暗,冷徹骨髓。曾經隻有最強壯、倔強的維京人才能生存下來。

於我們而言,在北極的旅行,仿佛是短暫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

我們所去的養殖場位於峽灣中一片比較開闊的海域,完全是自然環境。一個典型的漁場擁有6~10個大網箱。所謂網箱是一個由浮力元件圍合的一個圓形區域,直徑50米,水下安裝有50米深的網袋,最大的可以有200米深。盡管每個網箱都可以容納三四千噸魚,但水在網箱中的比例還是占到了97.5%。網箱上空架起了攔網,阻擋海鳥襲擊。當魚苗在淡水中培育到10~16個月後,會被轉移到大海中的網箱。此後再飼養14~22個月,長到4~6公斤時就可以捕撈了。整個養殖周期需要三四年時間。

三文魚的生長需要幹淨而寒冷的海水,北極區域正好提供了這樣的環境。盡管世界範圍內,海洋汙染日趨嚴重,但圍繞北極區域的海域仍是最清潔的水體,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盛產鮭魚、鱈魚、鯡魚、蝶魚、香魚和毛鱗魚等。其中尤以北極鮭魚和北極鱈魚最為豐富,三文魚就是北極鮭魚的一種。

巴倫支海、挪威海和格陵蘭海都屬於世界著名的漁場,龐大的生物生產力維持著世界級商業性捕撈業的發展,近年來捕魚量占世界的8%~10%。以白令海峽為中心的阿拉斯加綠鱈捕撈業,已躍居世界最大的單種漁業。而北極的西部、挪威和俄羅斯分享了巴倫支海域的世界級鱈魚和毛鱗魚漁場。

漁業是北極地區持續了幾千年的古老行業。近30年來,雖然北極的漁業不像石油、天然氣和航運那樣炙手可熱,但當未來石化資源逐漸枯竭時,適度的商業捕魚仍舊能為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獲。

人類起源於熱帶,發展於溫帶。在漫長的曆史年代中,人類都生活在中低緯度的陸地上,對地球上寒冷、莫測的北極了解甚少。除了少數在人類幼年時代就移居到北極地區的原住民外,這裏是被人類文明遺忘的角落。對極地的探索與研究,也不過是近代以來的事情。

探險與全球化

特羅姆瑟位於北緯69°40′,是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北大西洋暖流帶來充沛的熱量,使這裏的氣候相對溫和。在同緯度區域,可稱得上是天堂。從這裏向北航行不遠,就可到達歐洲的最北點——馬格爾島——北角。繞過北角向東進入北冰洋,可以前往亞洲,是北冰洋的東北航道。從特羅姆瑟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格陵蘭島和北美洲,這是北極的西北航道。

在特羅姆瑟以北還留存有一座挪威最後的捕鯨站,捕撈一種尚未滅絕的“小須鯨”。在捕鯨的季節,漁民會在城市中售賣鯨肉。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羅姆瑟曾成為北極探險家的大本營,被稱作“北極之門”。城市的碼頭上,還聳立著挪威偉大的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的雕像。他是北極西北航道的開拓者。

與南極不同,人類發現北極、並在北極活動的曆史很長,一直可追溯到1萬年以前。不過這種活動是在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的情況下發生的。愛斯基摩人是最先遷入的居民,他們在與西方人接觸之前,有幾千年與外界基本隔絕的曆史。

15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起,占領了小亞細亞、巴爾幹和克裏米亞地區,控製了西歐通往東方的商業旅行道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過往商品征收苛捐雜稅,這讓當時運抵歐洲的商品價格猛漲,提高了8~10倍。傳統貿易通道受阻後,西方人開始尋找新的道路。但是南海航線路途漫長,充滿艱險,這就迫使他們尋找另一條道路,於是他們將視線轉向了北方,幻想著穿過北方冰封的水域。

1500年對於北極的曆史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刻。這一年,葡萄牙人考特雷爾兄弟受國王曼紐爾一世的派遣,尋找通往亞洲的貿易航路,途中發現並登上了格陵蘭島。第二年,他們繼續向北航行,卻一去不複返。這次航行開啟了此後長達400多年的北極地理發現和殖民時代。巧合的是,馬克思在《現代資本主義》一文中認為16世紀頭10年是全球化的起始。“從這一時刻起,北極不再孤立於世界曆史,它參與了資本主義對世界曆史的早期塑造,提供或幻想式地提供了到亞洲新航路上的貿易據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這樣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