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人生光明麵(6)(1 / 2)

(1)做給別人看——要讓別人知道你並不是一個懦弱之人,一個膽小鬼。即使你做事失敗了,你不怕困難的精神和勇氣會得到他人的讚賞;如果你順利地克服了困難,這就更加向他人證實了你的能力。如果有人出於對你的不服、懷疑、中傷、嫉妒而故意給你出些難題,當你一一解決時,你不僅解除了他人的不良心理,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2)做給自己看——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稱心如意。碰到點困難,這並不可怕,應把困難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與磨煉。也許你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困難,但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你在智慧、經驗、心誌、胸懷等各方麵都會有所成長,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說的就是這一道理。如果你順利地克服了困難,那麼在這一過程中你所累積的經驗和信心將是你一生當中最可貴的財富。

所以,“碰到困難,絕不言退”這句話並不隻是單純地讓我們勉勵自己,它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價值。如果你不相信,那就想像一種“遇難即退”的後果吧,這樣做首先就會被人認為是一種庸庸懦懦之人,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他閃躲、逃避,無法克服困難、提升自己,自然也隻能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了。

當然,克服困難也得講究一定的方法,有些困難確實很大,你肯定一下子無法解決,碰到這種困難,你隻能采取迂回戰術,不可硬戰死戰,否則會喪失自己的內力。但你要明白這與遇難而退完全不同。因為你並未放棄解決這一困難,隻是采取了一種靈活的方式。在你的心裏,時時還想著這一困難,並且正想著用各種辦法去加以解決,所以這不算退卻。當你碰到困難時,可以首先評估一下:

(1)這一困難的難度有多大?

(2)自己的能力如何?

(3)有無外力可以援助?

(4)如果萬一失敗,自己對失敗的承受力如何?

(5)這一困難值不值得自己去克服?

如果你評估的結果對自己不利,那你可以考慮采取一種緩兵之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有獲勝的機會,而且這困難也值得你去克服,那就要竭盡全力了,機會是稍縱即逝,如果你輕易就退,這會成為一種習慣,一個人一旦養成了一種畏懼困難的習慣,恐怕這輩子也就幹不成什麼大事了。

你是否總是逃避困難?看不到自己的強項?如果是,那就從今天起,堅強、勇敢地加以麵對吧!隻要你敢對困難說“不”,困難就會在你的麵前退卻。

別讓壓力壓垮你

認清壓力的麵目

壓力是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情感體驗。根據“國際壓力研究院”的創辦人塞利博士的說法,老化隻是每一個人一生中的疤痕以及緊張的總和,亦即壓力的總和。塞利教授在他的《生活壓力》一書中,對內在壓力帶來的巨大危險有精辟深入的研究。他說,壓力的殺傷力比我們周遭環境中產生的任何事物都還要強大。

我們一同來看看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你一定聽別人說過他一早起來心情就不好,在接下來的一整天裏,什麼事都不對勁,情緒不好、別扭、連平常慣有的幽默感也不見了。

一早起來就心情不好的人,隻要有人願意聽他發牢騷,他一定會劈裏啪啦說上一大堆,諸如:

(1)我昨晚沒睡好,事實上,我幾乎沒睡著。

(2)我在床上翻來覆去七八個小時,真是累死了,可是就是睡不好。

(3)我的脖子好痛,肩膀也好酸,但是還是睡不著。

(4)現在別叫我集中精神,我的注意力早就四分五裂。

(5)想到以上這些,我真想回到床上,把它們通通都忘掉。

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這麼幸運,回到床上就可以把一切都拋開。那些潛藏的因素總是困擾著你、妨礙著你、威脅著你。這些因素就叫做壓力源,是說也說不完的。譬如說,再過半小時就要開會了;電話響了;又有推銷員來按門鈴了;孩子上完芭蕾舞課,得去接她回來;報告已經遲交四天了;支票被退票等等。

了解壓力,認清壓力的麵目,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把壓力控製在可以疏解的範圍裏,如此我們的身心才能夠常保健康快樂。找出壓力的本質,對我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找出壓力的本質,我們才能比較容易將它打倒。

實際上,壓力是一種認知,是在個人認為某種情況超出個人能力所能應付的範圍時產生的。這項定義的關鍵在於“認知”這兩個字。我們常常認為壓力是外來的,一旦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情,就認為那是壓力。所以我們會犯一種基本的錯誤,就是隻注意外在因素。但事實上,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壓力源的反應。因此我們應該往內心探索。

所有的壓力都對我們有害無利嗎?其實不然。適度而且在能夠紓解範圍之內的壓力,是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亮麗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規劃長途旅行,運動健身,製定人生目標,以及做各式各樣計劃的原因。壓力不是我們這一代才發明的。早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醫師皆爾德就已經有著作論述當代生活的壓力。他形容壓力足以讓人“神經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