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下台了的地方主官,都會被扣上買官賣官的帽子,但現實中把所有的官位都拿來買賣的卻是少之又少,畢竟這樣的領導幹部能做一時,卻做不了一世,當幹部的怨氣累計到一定時候時,就會在沉默中引發大的能量爆發,最後必然會走向覆滅。
但這些領導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還是會注意其他幾類幹部的任用,第一類的就是賢,用人唯賢還是第一位的,畢竟領導都希望自己能有更好的政績,這些主官們心裏很清楚,如果都是碌碌無為的人坐在重要崗位上,那他的政績就是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被針一紮就會原形畢露,這可是得不償失的,用些有能力的人,無疑是提升自己政績的重要保障,這群人最適合的就是最核心單位的常務副職和一些較為重要的崗位一把手。
第二類就是熟,用熟悉的人,最多的莫過於身邊的屬下了,天天和自己在一起接觸,這些人有什麼樣的能力,適合什麼樣的崗位,主官們心裏是十分清楚的,把這些人適當的安排好,給些位置,在推進工作上,是可以值得信賴和依靠的,而這部分往往會被安排在人事、資金、建設等重要崗位上,核心權力就必須交給自己最信得過的人來掌控。
第三類才是親,也就是自己的親朋、同學或者是背後有更大權力支撐的領導親屬,這些人不一定有能力,但卻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利益群體,動輒會涉及到上級的權力傾斜,或者是人情世故,不處理好就會對自己造成重大的影響,這些人往往就會被安排在一些次要的崗位上,不引人矚目的地方,既能滿足他們對於權力的渴望,又不至於影響到工作的推進。
最後才是所謂的官場利益勾結,這部分就完全是看領導幹部個人的意誌態度了,聰明點的就會是輪崗,從差一點的往好一點的地方調動,不引人注意,又能找到加大幹部交流,提升幹部多崗位鍛煉的理由;愚蠢一點的,就是多少錢辦多大的事,這些事自以為天不知地不知,實際上都會在幹部當中形成一種傳導,也許會成為一種定式,讓其他有想法的人來跟著做,也許就成為了自己倒台的重要群眾支撐。
人在做天在看,到底選擇什麼樣的人,除了選拔製度的科學性,更重要的還是領導幹部的個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