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黃子軒腦中突然靈光一閃,似乎想到了什麼便立即急促問道:“素素,你這樣一天大約可以紡多少斤紗?”。
“嗯,如果快的話,大概一斤左右!”素素此時還沒有感覺到黃子軒不同,但緊接著聽到素素回答的黃子軒,差點激動的大呼小叫起來。
好像是在多年前,黃子軒當時所在的公司,老板相當摳門,一年一次的公司旅遊,盡然是曆史博物館,抱著有便宜必須要占的心態,黃子軒還是參加了旅遊,最後最讓他有印象的就是一台超大型的木頭機器。
抱著好奇心,黃子軒就找來博物館的解說妹紙,在好一陣子的講解中,黃子軒終於搞清楚了眼前超大型的木頭機器,原來是一台水力大紡車。
按照博物館解說妹紙的講述,在中國古代時期,通用的紡車結構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搖紡車、另一種則是腳踏紡車。
手搖紡車在中國的漢代非常的普及,而腳踏紡車是從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產物,手搖紡車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腳踏紡車驅動來自於腳,這樣在操作的時候,工作人員就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但是與大紡車相比,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紡車的工作原理都一樣,不過紗錠的數目小型紡車一般隻有2至3枚,最多也隻能5枚。
而大紡車可以同時操作幾十個紗錠,主要工作特點也不同,需要利用水力來驅動,就與大水車一般。
自從水力大紡車的出現,讓中國古代較早的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同時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比如素素現在正在紡麻,她目前正在操作的簡陋紡車,每天最多紡紗1斤,而手搖的紡車大約在3-5斤,而踏板紡車大約是15-20斤。
可是大紡車,一個晝夜可紡出一百多斤,同樣是紡紗,卻有著天差地別的效率,想到這裏,黃子軒笑了,如果用二十一世紀的流行語,他笑的很猥瑣,笑的很YD。
雖然現在他還沒有辦法製造出大型水力紡車,不過紡車的原理,並不複雜,所以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計劃,他即將準備將中國古代曆史改寫,要將運用自然力這項重要發明提前麵世,在原本就比西方早四個世紀的紡織機械技術,在提前幾個世紀。
而黃子軒的第一步就是製作出一台踏板式織機,手搖式紡車的操作者,雙手幾乎在不斷的工作,腳踏式就是將部分操作轉由腳來工作,讓雙手的動作減少,這樣就可以專門從事穿梭和打緯,效率必然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按照紡車的工作原理,用一根樹棍,黃子軒在地上畫著草圖,時不時還對素素正在使用的紡車評頭論足一番,看的一旁的黃玥大為不解,但他不敢多問,主要是對黃子軒還有種自然的懼怕。
(新書發表,衝榜之中,大家如果感覺不錯,就順便支持收藏一下,如果投點鮮花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