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在發展中國家的我們,會“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成本呢?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後30年高速發展的積累期,各地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需的生產要素很大部分都向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型城市集中。這些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大城市在日漸繁華的同時,流動人口也大大增加,物質消費需求和住房需求也越來越大,這些推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裏工作、生活的人,有50%以上都是外地人口。在戶籍製度的保障下,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隨著城市發展迅速上升,但外地人的生活質量並不同步。
就目前來看,在北京等大城市要降低生活成本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政府應該通過一些經濟手段控製房價及房租,減少其占勞動者收入支配的百分比,並盡量給外地務工者提供更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才有可能盡力降低他們的生活成本。
【知識鏈接】
消費者信心指數
20世紀40年代,美國密西根大學的調查研究中心為了研究消費需求對經濟周期的影響,首先編製了消費者信心指數,隨後歐洲一些國家也先後開始建立和編製消費者信心指數。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並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
消費者信心指數由消費者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構成。消費者滿意指數是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生活的評價,消費者預期指數是指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預期。
80後的負擔為什麼這麼重——負擔係數
【軼聞趣談】
中國的傳統向來重視親情,孟子語:“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也就是說一個家庭至少要包括父母、子女兩代。如果經濟富足,壽命較長,加上其他條件,可以上有父母,祖父母,下有兒子孫子,四世同堂,這樣的家庭被稱為“義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而且這種趨勢仍在延續。據統計,1953年我國家庭平均人口為4.33人,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體穩定在4.23-4.43人之間。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小型化趨勢。1982年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4.4人,2005年為3.13人,23年間家庭平均人口減少了1.27人。獨生子女人數已超過1億人,占總人口的8%左右,而由獨生子女加父母組成的獨生子女家庭也成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
【經濟學聊天室】
作為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而言,如今正當“而立之年”,他們在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社會特看到他們肩上的承重負擔。對於絕大部分80後年輕家庭來說,要至少供養四個老人,還有自己的小孩,這樣的負擔確實很沉重。而關於這樣的負擔可以用一個經濟學名詞來測算,即負擔係數。
負擔係數也稱撫養係數、撫養比,是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非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係數可分為總負擔係數、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14周歲及以下和65周歲及以上也可能有人參加勞動,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也可能有人實際未參加勞動。上述指標隻是根據年齡劃分來計算的,並不一定反映實際撫養與被撫養的比例,故又稱為年齡負擔係數,以區別經濟負擔係數。用負擔係數一詞一般均指年齡負擔係數。
總負擔係數=(小於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歲至65歲人口數×100%
總負擔係數為少兒負擔係數與老年負擔係數二者之和。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所反映的負擔性質不同。一般來說,少年兒童尚未成為勞動適齡人口,社會和家庭為他們的成長必須付出一定的費用。如他們中途夭折,社會對他們的付出就無法收回。負擔老年則不同,除個別人外,他們都已為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他們享用的部分實際上是他們過去勞動的扣除。因此,如分別計算少兒負擔係數和老年負擔係數,可以反映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某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