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中國花”開遍地球村:國際貿易與經濟學(1)(2 / 3)

【知識鏈接】

絕對優勢

當比較一個人、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與另一個人、另一個企業或另一個國家的生產率時,經濟學家用了絕對優勢這個術語。生產者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較少,就可以說該生產者在生產這種物品中有絕對優勢。如甲生產土豆需要8小時,乙生產土豆需要10小時,那麼甲就占有絕對優勢。

貿易為什麼對每個國家都有利?——自由貿易

【軼聞趣談】

在18世紀以前,中國的生產技術和經濟水平與西方相比一直都遙遙領先。

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中國的很多產品就通過阿拉伯人的“轉口貿易”傳入歐洲,與當時歐洲落後的生產技術水平相比,中國產品是真正的“巧奪天工”,無論是絲綢、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藝品,都讓西方人大開眼界。

據記載,有一次愷撒曾穿著一件中國絲綢做成的袍子去看戲,結果在整個羅馬都引起了巨大轟動。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終點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僅憑絲綢貿易就獲得了空前的繁華。

在中國瓷器進入歐洲以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屬為主。所以當輕薄漂亮的瓷器一傳入歐洲,馬上所有的人都趨之若鶩。最初的瓷器數量非常稀少,而且往往被當成最珍貴的禮物送給國王和貴族,平常百姓根本無緣得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單件的價格就相當於幾個奴隸的價格。

到17世紀的時候,由於新航道的開辟,更多的中國產品湧入歐洲,整個歐洲陷入了長達百年的 “中國熱”,當時法國宮廷中流行的洛可可風格便是受到中國情調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

【經濟學聊天室】

古代中國的商品在歐洲市場上“炙手可熱”,這一切都是隨著國際貿易而伴生的。國際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它由進口和出口組成,所以也常常稱為進出口貿易。而自由貿易指的是各地區應致力於生產成本低效率高的商品,來交換那些無法低成本生產的商品。

自從有國際貿易的那一天起,關於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直到現在依然如此。自由貿易主張商品、資金、人員在全世界範圍內應自由地流動,而貿易保護主義則主張對貿易進行限製。所有的經濟學家都主張自由貿易,因為隻有自由貿易才能讓各國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在全球的最優配置。

國際貿易可以有效利用世界的資源,從而為各國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使其變得更加富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國際分工協調與合作,每個國家都有希望得到更多的機會。

但是一個國家究竟生產什麼呢?很簡單,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東西,放棄自己不具比較優勢的東西。問題的關鍵在於,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什麼都生產。因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那麼多資源。如果沙特阿拉伯生產糧食,就得讓沙漠全部變成綠洲,沙特阿拉伯不具備這樣的資源條件,所以隻能出口石油。

換一個角度,假定一個國家擁有所有資源,能生產任何東西。但是,它必定不可能做到生產什麼都是世界第一,比任何國家都具有絕對優勢。比如說美國很發達,技術水平很高,但是生產牛仔褲就沒有中國的直接成本低。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在每樣產品上都具有比較優勢。所以,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樣樣都生產,這就意味著必須要進出口。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依靠自己“自力更生”並不是最優的選擇,自由貿易和開放才是相對較優的選擇。人類的發展曆史表明,閉關鎖國是通向貧窮之路,而改革開放是富裕之途。沒有自由貿易,就沒有“魔獸世界”,沒有對外開放,在中國就沒有肯德基。總之,沒有自由貿易,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