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從“守夜人”到幹預者:政府與經濟學(4)(1 / 3)

大多數人不像孫士毅那樣不懂“世故人情”,而是積極向和珅“送好處”,為自己謀得利益。據說,江蘇吳縣有一個大珠寶商,將特大珍珠藏在金製的圓盒裏麵,外麵配有精致的小木箱,一個要賣二萬金。盡管價格不菲,但是一些官員還是爭相購買,唯恐買不到。有的人問這些官員:你們買如此昂貴的珠子,有什麼用途啊?這些官員回答說:獻給和中堂。

【經濟學聊天室】

其實和珅的貪汙行為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歸結:尋租。那麼,究竟什麼才是“尋租”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認為,尋租是指通過國家的保護所產生的財富的轉移,旨在通過引入政府幹預或者終止它的幹預而獲利的活動。這種努力把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了一種非生產性的活動,降低了社會的生產活動。尋租者通過特殊的地位或者壟斷權力將本應該屬於別人或者公眾的財富轉移到了自己的手中。

布坎南曾舉例說明什麼是尋租活動。假設一個城市的政府用發放有限數額的經營執照的辦法認為地限製出租車的數量,那麼市場上的出租車數量就可能少於自由競爭市場的均衡水平,出租車業主就可以賺取超額利潤。人們受到這種超額利潤的吸引就會想辦法從主管執照發放的政府官員那裏得到營業執照。如執照的發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管官員的個人意誌,尋求執照的人們就會爭相賄賂這些官員。這便是一次設租和尋租的過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尋租並不一定是政府或與政府相關的行為,尋租是無處不在的。比如說許多行業都規定了特殊的經營群體,由於進入的限製,人們為了進入這些領域,就需要開展尋租活動,爭奪經營權;由於特殊行業的管理者擁有絕對的審批權力,所以很多官員也開展尋租活動,爭奪這個權力。

值得關注的是,經濟學的尋租理論所研究的內容,不是尋租活動與尋利活動在道德意義上的差別,而是產生這些活動差異的社會經濟體製條件。這裏不存在誰“好”誰“壞”、誰“對”誰“錯”的問題,隻有什麼樣的經濟體製條件會發生什麼活動,會產生什麼效果的問題。

宏觀經濟的良好運行需要政府幹預經濟,而政府官員往往憑借著國家賦予的權力,沒有成本地實現社會財富的轉移,使自己獲得好處。形象地說,這些掌握社會權力的官員們,將國家賦予的權力當成一種可以出租獲利的物品,對外出租,獲得租金。

所以,尋租理論認為尋租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行政幹預的存在,行政幹預越多,管製越多,尋租的機會就越多,社會資源的浪費就越嚴重,負麵的效益就越大。尋租活動就整個社會效益來說,它創造的是一個負值,並且社會財富是不斷減少的。

有人說政府是尋租活動的根源。與其說政府是尋租活動的根源,不如說那些不受權力約束的官員是尋租活動的根源。因為,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政府官員也是有限理性的經濟人,要限製尋租活動,首先要通過製度建設約束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和權力,製止權力的濫用。其次要盡可能依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減少行政審批項目,也就是說減少人為設租的可能性。

除了以上所說的措施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政府行為的透明度,加強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使公眾對政府的決策、審批有合法的知情權。

【知識鏈接】

金魚缸效應

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裏麵的情況都一清二楚。“金魚缸效應”也可以說是“透明效應”。“金魚缸”模式可有效解決尋租行為。

砸玻璃為什麼會促進經濟發展——拉動效應

【軼聞趣談】

一日,某經濟學家坐在桌前看書。妻子在擦窗戶。小兒子非常頑皮,在街上玩的時候,用石頭扔媽媽,沒想到一不小心,將剛擦好的玻璃打碎了了。妻子非常生氣,抓起孩子就要打。經濟學家突然喝道:“為什麼要打孩子?他打碎一塊玻璃,卻能讓裝玻璃的工人有活幹,能讓玻璃廠多生產一塊玻璃,能增加一個工人的工資,增加了國家多少的GDP啊。”妻子聽了非常生氣:“那我呢,我辛辛苦苦擦的玻璃就這樣被打碎了,我豈不是白忙了?”經濟學家答道:“本來你擦玻璃對GDP就沒什麼貢獻,也沒什麼好難過的。”妻子聽後,對經濟學家恨得咬牙切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