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聊天室】
由此看以看出,適當的威懾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博弈論中的威脅就是對不肯合作的人進行懲罰的一種回應規則。威脅既有強迫性的威脅,比如恐怖分子劫持一架飛機,其確立的回應規則是加入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全體乘客都將死於非命;也有嚇阻性威脅,比如美國威脅蘇聯,如果蘇聯膽敢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美國就會實施打擊。一般而言,威脅都是在策略選擇之前做出的,因此在受到對方的威脅時首先必須考慮其可信度問題。
假如通過威脅來影響對方的行動,就必須讓自己的威脅不超過必要的範圍。因此,在博弈中,一個大小恰當的威脅,應該是大到足以奏效,而又小到足以令人信服。如果威脅大而不當,對方難以置信,而自己又不能說到做到,最終不能起到威脅的效果。
博弈的參與者發出威脅的時候,首先可能認為威脅必須足以嚇阻或者強迫對方的地步。接下來才考慮可信度,即讓對方相信,假如他不肯從命,一定會受到相應的損失或懲罰。假如對方知道反抗的下場,並且感到害怕,他就會乖乖就範。
但是,我們往往不會遇到這種理想狀況。首先,發出威脅的行動本身就可能代價不菲。其次,一個大而不當的威脅即便當真實踐了,也可能產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可以說,發出有效的威脅必須具備非凡的智慧,我們來看一下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是如何威脅那些私闖園林的人們。
這位女歌唱家有一個很大的私人園林。但是總會有人到她的園林裏采花、拾蘑菇,甚至還有在那裏露營野餐。雖然管理員多次在園林四周圍上了籬笆,還豎起了“私人園林,禁止入內”的木牌,可是這些努力無濟於事。當迪梅普萊知道了這種情況後,就吩咐管理員製作了很多醒目的牌子,上麵寫著“如果有人在園林中被毒蛇咬傷後,最近的醫院在距此15公裏處”的字樣,並把它們樹立在園林四周。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私闖她的園林了。
威脅的首要選擇是能奏效的最小而又最恰當的那種,不能使其過大而失去可信度。但是有時候的威脅是不可信的。
其實,博弈論中的威脅策略也可應用到企業經營中。
在某個城市隻有一家房地產開發商A,沒有競爭下的壟斷利潤是很高。現在有另外一個企業B,準備從事房地產開發。麵對著B要進入其壟斷的行業,A想:一旦B進入,自己的利潤將受損很多,B最好不要進入。所以A向B表示,你進入的話,我將阻撓你進入。假定當B進入時A阻撓的話,A的收益降低到2,B的收益是-1。而如果A不阻撓的話,A的利潤是4,B的利潤也是4。
因此,A的最好結局是“B不進入”,而B的最好結局是“進入”而A“不阻撓”。這兩個最好的結局不能構成均衡。那麼結果是什麼呢?A向B發出威脅:如果你進入,我將阻撓。而對B來說,如果進入,A真的阻撓的話,它將會得到-1的收益,當然此時A也有損失。對於B來說,問題是:A的威脅可置信嗎?
B通過分析得出:A的威脅是不可置信的。原因是:當B進入的時候,A阻撓的收益是2,而不阻撓的收益是4。4>2,理性人是不會選擇做非理性的事情的。也就是說,一旦B進入,A的最好策略是合作,而不是阻撓。因此,通過分析,B選擇了進入,而A選擇了合作。
因此,我們都應該從博弈論中認識到威脅的重要性,能設法使自己的威脅具有可信度,並能以理性的視角判斷出他人威脅的可信性,從而使博弈的結果變得對自己更加有利。
【知識鏈接】
靜態博弈
參與者同時采取行動,或者盡管參與者行動的采取有先後順序,但後行動的人不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采取的是什麼行動。
動態博弈
參與者的行動有先後順序,並且後采取行動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動的人所采取的行動。
烏龜為什麼要和兔子合作——正和博弈
【軼聞趣談】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甲父史和公石師各有所長。甲父史善於計謀,但處事很不果斷;公石師處事果斷,卻缺少心計,常犯疏忽大意的錯誤。他們經常取長補短,合謀共事,好像有一條心。這兩個人無論一起去幹什麼,總是心想事成。
後來,他們在一些小事上發生了衝突,吵完架後就分了手。當他們各行其是的時候,都在自己的事業中屢獲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