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市場先生”是好友還是損友:供需與經濟學(4)(2 / 3)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市場上市普遍存在的。阿克洛夫在1970年發表了一篇名為《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製》的論文,他本人也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檸檬”在美國俚語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東西”,“檸檬市場”是次品市場的意思。當產品的賣方對產品質量比買方有更多信息時,檸檬市場會出現,低質量產品會不斷驅逐高質量產品。

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因為產品的賣方對產品的質量擁有比買方更多的信息。在極端情況下,市場會止步萎縮和不存在,從而產生檸檬市場效應。檸檬市場效應則是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本來按常規,降低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提高商品的價格,該商品的供給量就會增加。但是,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機會主義行為,有時候,降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也不會做出增加購買的選擇,提高價格,生產者也不會增加供給的現象。“二手車市場模型”可以形象地解釋這種現象。

假設有一個二手車市場,買車人和賣車人對汽車質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買家隻能通過車的外觀、介紹和簡單的現場試驗來驗證汽車質量的信息,而這卻是很難準確判斷出車的質量好壞。因此,對於買家來說,在買下二手車之前,並不知道哪輛汽車是高質量的,他隻知道市場上汽車的平均質量。當然,買家是知道市場裏麵的好車至少要賣6萬元,壞車最少要賣2萬元。那麼,買車的人在不知道車的質量的前提下,願意出多少錢購買他所選的車呢?所有典型的買家隻願意根據平均質量出價,也就是4萬元。但是,那些質量很好的二手車賣主就不願意了,他們的汽車將會撤出這個二手車市場,市場上隻留下質量低的賣家。如此反複,二手車市場上的好車將會越來越少,最終將陷入瓦解。

在傳統的市場競爭機製得出來的結論是“優勝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市場的運行可能是無效率的,並且會得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結論。產品的質量與價格有關,較高的價格誘導出較高的質量,較低的價格導致較低的質量。“劣幣驅逐良幣”使得市場上出現價格決定質量的現象,因為買者無法掌握產品質量的真實信息,這就出現了低價格導致低質量的現象。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檸檬”市場無處不在。比如人才市場,由於信息不對稱,雇主願意開出的是較低的工資,這根本不能滿足精英人才的需要。信貸市場也是個“檸檬市場”,信息不對稱使貸款人隻好確定一個較高的利率,結果好企業退避三舍,資金困難甚至不想還貸的企業卻蜂擁而至。認識了“檸檬”現象,在很多時候可以使我們免受其害。

【知識鏈接】

逆向選擇

是指由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

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80年代西方經濟學家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範疇的概念,即“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於他人的行動。”或者說是:當簽約一方不完全承擔風險後果時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為。

財主為什麼成為禿頭——市場失靈

【軼聞趣談】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個財主有一妻一妾,妻子比他的年紀大而妾比他的年紀輕。

妾總覺者自己和財主不般配,因為兩人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顯得自己比財主小很多,猶如父女倆。怎麼辦呢?她想到一個妙招兒:她每天都把財主頭上的白發拔一點下去。她這麼想:隻要頭上的白發少了,不就顯得年輕了嗎。這樣才會使雙方般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