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鄧小平的口味又有所不同,從鮮美的“佛跳牆”到一清二白的“七星魚丸湯”,他對福建菜中原汁原味的海鮮相當讚賞。而京菜傳人胡麗妹也表示,當年由鄧小平主持的國宴,不僅有京菜,而且經常是充分展示南北各大菜係的風味特色,“南北通吃”成了一段佳話。
而上海和平飯店的主廚範正明,多年前曾收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婦的一封“表揚信”。原來當年範主廚主理克林頓訪華上海站菜肴時,做出了讓美國總統難忘的中國蝦仁。克林頓夫婦開始用餐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克林頓認為菜肴美味之極,令人可以忘記“時間”,所以準備取消晚間欣賞上海老年爵士樂隊的休閑節目,將中國菜享受“徹底”。
【經濟學聊天室】
根據經濟學的假設,人都是有偏好的,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所謂穿衣戴帽各好一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2008年歲末國內影壇的商業大片《赤壁》引起了觀眾不同的評論。影視中震撼的視覺效果堪比好萊塢大片,而導演對於草船借箭、火燒連環船的演繹也頗具新意,因此小魏對《赤壁》評價就比較高。但是小秦從電影院出來,對電影極度失望,他認為《赤壁》將三國中的人物演繹得很離奇,實在讓人接受不了。
同樣的一部影片,不同的人對此評價卻截然相反呢?這就涉及個人的偏好問題。偏好表明一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一般來說,偏好無所謂好壞,“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並不能說喜歡青菜的就要優於喜歡蘿卜。愛好運動的人可能會經常說“生命在於運動”,而好靜的人喜歡以“千年烏龜”的典故作為自己不好動的理由。
偏好是主觀的,也是相對的概念。偏好實際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它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偏好受文化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影響。
由於每個人的偏好並不相同,就會引起每個人的行為選擇的不同。經濟學認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偏好,形成在一定約束條件下能夠反映自身願望的需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自己行為的決策,就能獲得效用的最大化。實際上,偏好是每個人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果有人一定要用自己的偏好代替他人,即使是一番好心好意也難免由於越俎代庖而減少了人家的效用。倘若人家不買賬,就是吃力不討好。承認並尊重每個人的偏好,可以達到效用的最大化。
而消費偏好是指消費者對於所購買或消費的商品和勞務的愛好勝過其他商品或勞務,又稱“消費者嗜好”。它是對商品或勞務優劣性所產生的主觀的感覺或評價。作為個人,常見的偏好主要有:
(1)習慣。由於個人行為方式的定型化,比如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或經常采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這種動機幾乎每個人都有,隻是習慣的內容及穩定程度不同。
(2)方便。很多人把方便與否作為選擇消費品和勞務以及消費方式的第一標準,以求在消費活動中盡可能地節約時間。
(3)求名。很多人把消費品的名氣作為選擇與否的前提條件。購買活動中,首先要求商品是名牌。隻要是名牌,投入再多的金錢也甘願。
【知識鏈接】
偏好顛倒現象
傳統經濟學認為經濟人的偏好是連續的、穩定的,不變的。但現實中人們的偏好並不是連續的、穩定的,而是可變的。偏好顛倒的現象說明,人們並不擁有事先定義好的、連續穩定的偏好,偏好是在判斷和選擇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並受判斷和選擇的背景、程序的影響。
田忌賽馬為什麼能贏——權衡取舍
【軼聞趣談】
《史記》中記載了“田忌賽馬”的故事:
田忌經常與齊威王及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但每次田忌和齊王賽馬都會輸,原因是田忌的馬比齊王的馬稍遜一籌。孫臏通過觀察發現,齊王和田忌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您隻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過後,田忌一場落敗而兩場得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