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成為網絡輿情的“火山口”
探索
作者:彭酉婷
新媒體環境豐富了傳播的技術手段,也給大眾帶來了嶄新的信息體驗方式。因此,不少網民通過自媒體渠道參與公共事件的傳播和評論,但囿於“把關人”缺失、傳播心態偏差等多種因素,公共事件日漸成為網絡輿情噴發的“火山口”。
輿情“火山口”噴發
近年來,武漢在“轉基因大米”“BBC抨擊中國經濟發展”“霧霾”等具有區域普遍性的公共事件中成為“典型”。公共事件波及範圍往往涉及多個地區乃至全國,但出現“火山口”噴發的地區卻並不普遍。武漢為何在全國性公共事件中,頻頻淪為“活靶”?
追根溯源是由於網民的持續關注提升了特定領域輿情的敏感度,同時也為質疑該領域出現的問題提供了較為深刻的認知基礎。大眾的情緒積累,就如同火山能量的累積,在達到能量極限時,必然會尋找“火山口”釋放,而武漢因緣際會,恰好淪為這個突破的“火山口”。
多年來,霧霾從北京開始,自北向南擴散,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和身體健康,引起全民關注和反思,民眾情緒積累越來越強烈。無論其影響的時間還是程度上,武漢絕非全國最嚴重的城市。這種大環境下,武漢霧霾輿情也在多時間段反複爆發,甚至出現了全城瘋傳的“武鋼鍋爐爆炸”等謠言,當地政府不得不動用多種手段辟謠,這為武漢成為這起環境輿情事件的“火山口”埋下了隱患。隨後,央視以“武漢一處違規垃圾焚燒場”為立足點,報道了“其產生廢棄比空氣比砒霜毒500倍,並致多人死亡”的消息,直接導致武漢成為霧霾輿情爆發的“火山口”。
2014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觀察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轉型的紀錄片——《中國如何愚弄世界》,作為我國中部崛起戰略重鎮的武漢欣然應邀擔綱主角,卻淪為西方媒體鏡頭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麵典型。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地位而言,武漢都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論其他現狀,也與同線城市差距不大,為何這次BBC的矛頭獨指武漢?
聯係“BBC事件”“轉基因事件”等輿論事件,同樣可以看到,大拆大建、土地財政一直是全民關注並被各方詬病的話題。武漢大麵積突擊式的城市建設,早已影響到市民的生活。武漢自然成為BBC最想采訪的全國典型。而全國轉基因研究基地的所在單位華中農業大學也在武漢,此前該基地轉基因種子的流出及相關問題已多次引起網友質疑,但始終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在全民網上關注轉基因安全的輿情環境下,武漢成為輿論噴發的“火山口”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防患“火山口”噴發於未然
相較於其他網絡輿情,公共事件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曆史積累過程,因此,其平息自然也需要循序漸進,社會的全麵發展應為其提供實質性的解決之道。
公共事件本身擴散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而“火山口”會給當地帶來沉重的輿論壓力。從武漢霧霾輿情噴發的“火山口”來看,環保、市政、城管等部門在以往輿論場中的形象缺失,成為其應對輿情“火山口”噴發的一個重要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