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穗生: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新在何處
關注
在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與法學院合作主辦的學術會議上,美國丹佛大學教授,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美中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美國亞太安全合作委員會理事會成員趙穗生作了關於“美國再平衡戰略與中美關係”的講座。趙穗生對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的競爭合作關係非常關注。他認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是有利於兩國和整個世界格局發展的理念和方向,且最符合中美兩國的長期利益。為此,兩國必須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不衝突不對抗,達到互利雙贏,彼此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針對這個議題,本刊在會後對趙穗生進行了專訪。
《檢察風雲》:趙教授,您好。您如何評價和分析中美關係在上世紀70年代建交以來的變化?您是否認同“大國崛起”,認為中國會成為世界權力的中心?
趙穗生:中國在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和韜光養晦策略後,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在冷戰結束後的許多年中,中國的外交能力和地緣政治空間有限,在國際上一直是保持低調的姿態,在處理與美國關係問題上,中國試圖“學會與霸權相處”,努力適應美國主導國際體係的現實,並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麵對1989年後美國對中國的製裁、1999年美國誤炸中國大使館和2001年中國戰鬥機與美國EP-3型偵察機相撞事件,中國均力圖避免衝突與對抗。
江澤民和胡錦濤主政期間,伴隨著中國國力日盛的局麵,中國仍然堅持“和平崛起”的理念,致力於構建和諧世界,這也是為了適應和符合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習近平主席提出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其中的“新”是什麼涵義、新在哪裏呢?外交部長王毅在解釋“新型大國關係”時指出,其核心有三點,一是不衝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三是互利共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互尊重各自的利益,在牽涉到自己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中國幾乎是錙銖必較。
我們可以看到,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持續發展,國力大大提升,中國已經正式地把自己作為一個大國。中美之間也形成了新的格局,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我們還是一貫堅持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現代化還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實現,需要幾代人為之努力。
《檢察風雲》:您認為當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到底何在?從外交戰略上看,美國是不是有意識地在遏製中國,其目的何在?
趙穗生:在我看來,美國始終沒有搞清楚過自己在亞太需要做什麼,美國隻是在不斷地設定利益規劃後,平衡、再平衡。據我觀察,冷戰結束後,美國在亞太地區進行過三次再平衡,但每次平衡的結局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美國想不想遏製中國,而在於美國有沒有能力遏製中國。我認為,美國沒有這個能力,它遏製不了中國。
其一,美國和中國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2013年,中美貿易額達到5000多億美元,每年的人員交流多達200萬人次,中美在政經等各方麵都有深入的融合和交流,如果美國采取遏製中國的策略,其結果必然是損人不利己,會兩敗俱傷。
其二,亞太周邊國家雖然與中國有些摩擦和矛盾,但這些年來,他們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他們在安全上依靠美國,但在經濟上依靠中國,他們既想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又想要中國的經濟利益,所以這些國家不會輕易地選邊站,參與到一個美國領導的遏製中國的聯盟中去,真正與中國為敵。
第三,美國在國際上的掣肘很多,其利益遍布全世界,美國在亞太地區沒有多餘的可配置資源。
第四,美國國內也是矛盾重重,其所謂民主機製的運作相互製肘的地方也很多,國內政治產生很多僵局,軍費開支也是一減再減。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怎麼可能有效地遏製中國?
華盛頓的亞太戰略再平衡確實是一種對中國崛起的回應,但是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是中美唯一的選擇。中美兩國應該在現實主義基礎上建立一種基於權力均衡的新型大國關係,以防控對抗與衝突, 使中美關係真正成為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世界穩定的壓艙石,世界和平的推進器。
中美兩國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其核心前提是避免中美之間的結構性衝突。由於中美兩國對於奧巴馬的亞太戰略再平衡的認知差距,亞太地區已成為檢驗中美兩國是否能夠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