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諾貝爾獎獲獎者速遞
榮譽速遞
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遺囑所設基金提供的獎項(1969年起由五個獎項增加到六個),每年由四個機構 (瑞典三個,挪威一個)頒發。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五周年時首次頒發。
設立獎項:諾貝爾在其遺矚中規定,該獎應每年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內“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瑞典銀行在1968年增設一項經濟科學獎,1969年第一次頒獎。
一、諾貝爾文學獎
莫 言: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後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文學碩士。1976年應徵入伍,曆任戰士、班長、教員、幹事、專業作家。1997年轉業,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記者,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會委員、第七屆主席團委員。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莫言文集》(12卷),影視、話劇劇本多部。中篇小說《紅高粱》獲全國中篇小說獎,《豐乳肥臀》獲首屆《大家》文學獎,《白狗秋千架》獲台灣聯合文學獎,《酒國》(法文版)獲法國儒爾·巴泰庸獎,《檀香刑》獲首屆鼎鈞文學獎、台灣聯合報十大好書獎,另獲意大利第三十屆諾尼諾國際文學獎。2004年獲法蘭西文化與藝術騎士勳章,2005年獲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已獲得多項國際學術大獎
1962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日本醫學家,京都大學再生醫科研究所幹細胞生物係教授,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199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山中伸彌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ell)創始人之一。2007年,他所在的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鼠的實驗,發現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活動特徵的方法。此方法誘導出的幹細胞可轉變為心臓和神經細胞,為研究治療目前多種心血管絕症提供了巨大助力。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因為其免除了使用人體胚胎提取幹細胞的倫理道德製約。山中伸彌也因此獲得2009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同時他在2008年獲頒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並於2011年獲得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的沃爾夫醫學獎。
約翰·格登:英國發育生物學家
生於1933年10月2日,英國發育生物學家。他在細胞核移植方麵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2009年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他主要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麵的先驅性研究而知名。2009年與山中伸彌獲拉斯克基礎醫學獎。約翰·格登15歲在知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求學時,在250名學生中,生物科學業表現最後一名,被同學譏笑是蠢蛋。他的生物老師當年寫了一份報告,也是不看好格登,報告稱“我相信格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很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於他個人及想教導他的人,這根本是浪費時間”。79歲的格登目前在劍橋大學格登研究所及知名的維康信託基金會服務,他不僅是這兩個機構的創辦人,也擔任研究領導人,專門研究細胞生物學與癌症。
三、諾貝爾物理學獎
塞爾日·阿羅什:出生在摩洛哥的法國物理學家
塞爾日·阿羅什是法國人,現居巴黎,1944年9月11日出生於摩洛哥,1971年他從法國第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法蘭西學院教授兼量子物理學會主席,同時他也是法國、歐洲和美國物理學會會員。阿羅什的獲獎,使法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達到了55人。阿羅什主要研究領域是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科學。“我很幸運,”塞爾日·阿羅什說,但他指的並不是自己得獎這回事,“(接到來電時)我正在一條街上,旁邊就有個長椅,所以我第一時間就坐了下來。”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當我看到是瑞典的來電區號,我意識到這是真實的,那種感覺,你知道,真是勢不可擋。”不過據諾獎官網的推特稱,阿羅什接到獲獎的確切消息後,打了個電話給自己的孩子,然後開了瓶香檳慶祝,再然後,他又回實驗室工作去了。
大衛·維因蘭德: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奠基者
戴維·瓦恩蘭是美國物理學家,1944年2月24日出生於美國密爾沃基。1965年,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了學士學位。1970年,他從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加盟美國國家標凖與技術研究院之前,他一直在華盛頓大學工作。現供職於美國國家標凖與技術研究院(NIST)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瓦恩蘭現為美國國家標凖與技術研究院離子儲存組組長。此外,他還是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光學學會成員,並於1992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瓦恩蘭亦一直有著“離子阱量子計算實驗奠基者”的頭銜。當得知自己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戴維·瓦恩蘭心情激動:“我正跟太太走在回家路上,突然看見來自瑞典的號碼,我才意識到這一切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