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無所謂好人壞人,你我都是經濟人1(1 / 1)

第一章 無所謂好人壞人,你我都是經濟人1

老僧縱虎——本性難移

【寓言典故】

太行山附近有位老和尚。有一天,他下山化緣撿到一隻小老虎,便帶回住處飼養。老和尚吃素,隻好喂粥飯給它吃。小老虎也不挑剔,漸漸養成了吃粥的習慣。在老僧的精心撫養下,兩年時間過去了,小老虎長成了大老虎,但仍非常溫順,與所有人都很親密。

有一天,老和尚帶著老虎出門,突然流鼻血。老虎無意間舔到人血,覺得特別香甜,終於按捺不住,將撫養它的老和尚吃了。從此,這隻老虎不再吃別的食物,整天蹲在路邊,專等行人經過以便撲食。

每當太陽偏西時,人們就互相告誡:停止行路。人們議論說,太行山一帶的老虎吃人成性。

(選自明代《懸榻編》)

【趣味解讀】

這篇寓言意在說明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不易改變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老虎不可能改變自己吃肉的本性。

那麼,人的本性是什麼?自古以來,圍繞著人性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我國古代聖賢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善良的,而荀子則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是邪惡的。千餘年來,關於人性本源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經濟學認為,人性無善惡之分,經濟學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經濟人。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們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

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就是經濟人假設。經濟學正是在經濟人假設的前提下研究資源既定時的利益最大化問題:對個人是收入和效用最大化,對企業是利潤最大化和企業資產價值最大化,對國家而言就是GDP和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換句話說,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經濟人,就是一切行為的目標隻為個人利益最大化。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的一段話對理性經濟人有較為清晰的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亞當?斯密的這段論述表明:人和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係,能獲得食物和飲料,是因為每個人都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在經濟學世界裏,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程度滿足的理性的人。它包含兩層意思:人是自利的,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做事情都是為了有利於自己,並且每個人都知道做什麼事情和怎樣做事情才能有利於自己。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的根基,沒有理性經濟人假設,就不能正確認識經濟規律,也不可能製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但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看到經濟人假設隻是一種人性假設,在現實生活中,人不可能處處都以經濟人的視角觀察世界。如果一味把經濟人的觀點運用到一切生活準則中,生活將不可避免會變味。經濟人假設的正確性,並不是說它適用於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的一切行為,這是指它適用於絕大多數人的絕大多數行為。如果假設人是利己的,又假設人是利他的,經濟學就不能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

傳統社會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把利己的人性看做是萬惡之源,要求人們克己複禮。如今,市場經濟承認人性利己的合理性,承認人利己的行為是正當的。正是對這一人性的尊重,才促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並不是讚揚利己性,隻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承認理性經濟人的存在隻是對人類趨利本性的一個認識和引導。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我們不可能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不擇手段,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及法律製度的約束,將人的利己心和利己行為變成增加社會財富、推動曆史進步的動力。

【經濟學點睛】

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是進行現代經濟分析和把握經濟規律的重要工具。經濟人就是在約束條件下希望實現自己效用最大化的人,承認理性經濟人的存在是對人類趨利本性的正確認識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