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在百草園,“寫”在借鑒中(1 / 1)

“樂”在百草園,“寫”在借鑒中

治教經驗

作者:葉乃初

魯迅先生的回憶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開篇,就說到了“百草園”,而且還這樣強調:“但在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那麼“百草園”到底留給了童年的魯迅哪些樂趣呢?筆者將就該文第二自然段來著重加以解讀。

首先魯迅先生運用了一個最經典的句式“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將自己童年時生活在百草園的無窮樂趣一下子“網羅”了起來,然後層次井然、有條不紊地按照順序一一加以詳述。

先來看第一個“不必說”吧,魯迅先生選用了一組漂亮的偏正短語來予以陳述,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組“靜物寫生”: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而魯迅童年的樂趣就蘊涵在這一組短語的形容詞裏。試想一塊塊整齊的菜地如果沒有碧綠的蔬菜生長著,僅是光禿禿的毫無生機可言又怎能讓人有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再說提著空菜籃跟在長媽媽的身邊來到菜地裏摘菜幫著拿菜不也正是孩子們最樂意做的事情嗎?石井欄之所以“光滑”,那絕對是童年的魯迅日複一日摸爬翻溜盡情玩耍的傑作。可以想象長媽媽在石井旁汲水洗菜涮衣服時,童年的魯迅不就在石井旁的欄杆上溜下爬上?成熟的皂莢掛在高大的樹上是很誘人的。不難想象這樣一幅情景:長媽媽用長長的竹竿敲打著皂莢,而童年的魯迅則一蹦一跳忙著撿起剛落下地來的皂莢,然後滿載而歸用皂莢泡水洗衣服去。還有那看上去“紫紅”了的桑葚,怎不叫孩子們嘴饞流口水,說不定童年的魯迅曾纏著長媽媽采摘桑葚一飽口福呢。

至於第二個“不必說”呢,魯迅先生則運用了一組漂亮的排比句式來加以陳述,這完全又可以看作是一組“動態寫生”。知了在樹葉裏長鳴,聽著這鳴聲,會引起童年的魯迅急欲捕蟬的多少快感。看見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不知又會引發童年的魯迅多少探求的欲望——它是在休息?或是在采蜜?還是在等待它的夥伴?黃蜂到底是在幹什麼呢?走在草叢邊,忽然看到一隻雲雀叫著直衝向雲霄裏去了,這也許又帶給了童年的魯迅意想不到的驚喜——就那麼小的一隻鳥為什麼竟然叫得那麼響,飛得那麼高?

上述種種的樂趣,相比泥牆根一帶給予童年魯迅的樂趣隻能是“不必說,也不必說”了。這自然是依照由“輕”到“重”,由“麵”到“線”的順序來描述的。那麼就單看“泥牆根一帶”帶給童年魯迅的“無限趣味”吧。

魯迅先生首先采用擬人修辭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場小型的昆蟲音樂會——油蛉低唱,蟋蟀們彈琴。有意思吧。不僅如此,翻開斷磚下麵還有蜈蚣呢,最有意思的要數斑蝥了——可以人為地讓斑蝥放出屁來——用手一“按”便“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捉昆蟲、玩昆蟲之類的小動物是孩子們的最愛。在三味書屋後麵的一個小園裏,童年的魯迅覺得最好的工作就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這是昆蟲(動物)帶給童年魯迅的樂趣。接下來是寫野生的植物帶給童年魯迅的樂趣。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自然也可以一飽口福了。

聽人一說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可以成仙,於是起勁地拔何首烏,以致弄壞了泥牆也沒有拔出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來。可以想象得出,童年的魯迅不僅弄壞了泥牆,也該弄髒了衣服,滿頭是汗,滿手滿腳都是泥,簡直像個泥孩子。至於回到家又要被長媽媽訓頑皮淘氣的事兒早已忘得一幹二淨。

還有覆盆子,它果實的外形不僅好看,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而且色味也好,又酸又甜,都比桑葚好得遠。隻是要不怕刺才可以摘得到,想必覆盆子的誘惑使得童年的魯迅即便不小心挨點刺也不怕吧?

文中還敘述了童年的魯迅聽長媽媽講百草園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下雪時在百草園捕鳥的趣事。

縱觀魯迅先生對“百草園”的具體描述,不難看出,最值得令人稱道的是魯迅先生“不著其樂,盡現其樂”的寫法。據此,這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又是拿來指導學生訓練作文的極好範例。

【作者單位:湖北省 漢川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