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1 / 1)

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

教育摭談

作者:李偉

在農村學校,學生閱讀量小、閱讀麵窄、閱讀積累少的現象讓農村語文教育工作者倍感無奈。本文要探討的正是如何在農村學校真正實現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一、教會學生閱讀

閱讀是積累的前提,積累必須在閱讀中完成。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就必須借助教師的解讀來深入語言的內部,汲取文本語言的養分,而非僅對文本進行淺嚐輒止、浮光掠影式的閱讀。當然,作為教師,我們的解讀必須能觸動學生,使學生產生共鳴,因為語文教學是“生命對於生命的喚醒,是生命對於生命的催生,是生命對於生命的支撐”。

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中“叢菊兩開他日淚”一句中“開”字用雙關手法,既可理解為“叢菊又一次開放”,更可理解為“淚水又如閘打開”“以前的淚水今日又開流,淚是他日淚,情亦是他日情,卻是兩次了,應當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除非這漂泊停止,生命休止”,一個“開”字寫盡了詩人的孤苦飄零。

再如《故都的秋》中的一句“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其中的“最好”一詞值得品味:“最好”一則讓人覺得前麵所說的“藍色或白色者為佳”還不夠味,“藍色蘊意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淨,雖能體現作者閑適的心態”,但與首段的總起句“北國的秋來得悲涼”照應得還不夠多,更與作者當時淒涼清寂的心態不相符合;而後麵“牽牛花底”長“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的描寫,更把“故都的秋”的“悲涼”感寫絕了。

我們語文教師有時的解讀也許牽強,並摻雜了自己的生活感念,也許解讀未必符合專家的立場,但隻要我們與學生一起去體味生活、生命、人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將指日可待。

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有效利用早自習讓學生深入朗讀,積累文化素材,體味語言用詞,體味文句內涵,最終讓其能熟讀增語感,誦記成文筆。

二、引導學生厚積薄發,訴諸筆端

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很容易陶醉於語文世界的神奇壯觀,容易陶醉於語文解讀的深邃趣味,但社會檢測語文教師的標準往往隻是中高考。如果我們隻是沉醉在對語文味的玩味之中,那絕對不是對學生負責的態度。

因此,我們必須將中高考考點分階段滲透到學生的閱讀中,在平時的訓練中,將閱讀解題技巧融入教學,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應考視野,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學方麵,讓學生單純地閱讀優美文章是沒用的,一定要讓學生將所閱讀的文章中的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方麵多下工夫。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做如下工作:

1.作文入格訓練

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一重點講授敘述類文章,初二講授議論類文章,初三則是文章的寫作與修改。教師必須抓好初一初二學生文體入格的基礎訓練,作文訓練時采用片段訓練與整體訓練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作文有亮點,有觸動點,有成就感。

2.有效評改作文

學生作文完成後,要先由學生自己研讀修改並打分,之後學生交叉評改打分,教師給出作文評改的規則和評分的操作方法(前幾次學生因本身能力水平等原因不能準確評分,但次數多了,評改作文時就能更好地把控分數了),再由教師評改打分,並有所側重地寫上評語,最後教師對學生作文進行整體講評。

3.結集點評作文

首先將學生評改作文的分數與教師評改作文所打分數及差值以表格形式顯現在作文結集的首頁上,然後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文,教師要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專業性的點評,最後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作文過程中還需改進的地方。

段增勇老師曾說,對於語文教學,我們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洞幽燭微在更多的細碎,更多的細節,更多的習見常聞,更多的常識常理中,站穩我們的腳跟,沿著問題的路徑,不向虛中求,隻在實中做,能於習見常聞的世相中尋求到解決問題的“具體門道”,能在日常、平常、通常的事物中看見“非常之觀”,悟語文之道,求語文之理,走播種未來的語文之路。這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精髓,望廣大同仁仔細體味。

【作者單位:四川省威遠縣向義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