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廷亮詢問值班巡夜的侍衛,皇長子是否回宮了,侍衛說皇長子還沒有回來,範廷亮心裏開始納悶。等到子時夜深人靜,侍衛告訴範廷亮皇長子和慶王鄭濟霖等幾個親信王爺還有內閣三位大學士、樞密院的幾位大司馬急匆匆地進宮了。皇帝鄭濟霆生病這段時間,命令皇長子鄭思芳監國,皇叔慶王鄭濟霖協助襄讚。
範廷亮心裏的迷惑更加濃重了,後來他在侍衛的口中得知琉球發生了驚天巨變。朝廷原本將袁百壽軟禁在一處豪宅裏接受調查,袁百壽做賊心虛慌亂不已,他不是害怕種罌粟、買賣奴隸、私設競技場這些事情敗露,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密謀被人發現。
袁百壽的父親尼古拉斯為大唐南征北戰功勳卓著,鄭濟霆冊封尼古拉斯為吳王,尼古拉斯死後長子袁冠卿繼承了王位,身為次子的袁百壽隻被封了一個侯爵,袁百壽開始對唐朝廷不滿,暗中和唐朝廷的死敵大虞康德皇帝有所往來。
本土大陸西部義軍揭竿而起,康德皇帝想要派兵鎮壓剿滅,但是虞軍的主力禦林軍,都駐紮在東部沿海一帶防禦唐軍。為了解除唐軍對虞朝的軍事壓力,康德皇帝派人聯絡袁百壽,讓袁百壽起兵反唐,並且給予袁百壽糧餉器械方麵足夠的支持,等袁百壽推翻唐朝之後,康德皇帝將冊封袁百壽為東越國王,袁百壽向康德皇帝進貢稱臣。這樣康德皇帝既可調兵剿滅義軍,又可在形式上統一天下,袁百壽則可成為一國之主,世襲罔替。
袁百壽害怕朝廷發現他和康德皇帝往來的證據,便趁守備不注意逃出了軟禁之地,逃回了南島。回到南島袁百壽便起兵造反自稱越王,並且給駐守七星群島的大哥吳王袁冠卿寫了一封信,約袁冠卿兩麵夾擊北島的唐軍。
七星群島是唐軍封鎖本土大陸的前沿基地,七星群島丟失的話,唐軍就喪失了在海上對虞軍作戰的優勢,況且袁冠卿真的回戈一擊的話,北島也將危急,唐王朝也將墮入深淵。鄭濟霆招鄭思芳、鄭濟霖等國家重臣商議了一整夜,決定對袁氏兄弟區別對待,袁冠卿、袁若鵬是忠貞之臣,要拉攏安撫,袁百壽是忤逆醜類,堅決打擊。
唐朝廷的做法收到了成效,袁冠卿和七星群島的將士寫血書向鄭濟霆保證,堅決效忠大唐王朝,袁若鵬也給袁百壽營中的舊相識寫信,勸他們棄暗投明,袁百壽處在了眾叛親離的境地。袁百壽還不死心,和賀玉康率軍強攻北島,袁軍將士本就不願同室操戈、手足相殘,士氣非常低落,在戰場上遇到唐軍一觸即潰。
戰爭打了一個多月,袁軍連死傷帶逃亡損失近半,海軍在戰鬥中大量倒戈,袁百壽無奈之下退回南島,想要據島自守,與北島的唐軍打一場持久戰。唐軍乘勝追擊,在南島強行登陸,袁軍軍心潰散,節節敗退,袁百壽寫信向康德皇帝請求支援。
康德皇帝調兵遣將虛張聲勢,想用氣勢震懾唐軍,給袁百壽爭取喘息的時間,但是康德皇帝的詭計被唐軍高層識破了,唐軍繼續加大對袁百壽的軍事打擊力度。南島上一座座城池被唐軍攻克,袁百壽最信任的得力幹將賀玉康,也在濟安府率軍開城投降,袁百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多行不義必自斃,袁百壽帶著殘兵敗將逃到荒野,這時罌粟種植園的奴隸們殺死監工起義了,他們設下埋伏阻截袁百壽。已成為驚弓之鳥的袁百壽左右奔逃,最後被絆馬索絆倒在地,昔日的奴隸們一擁而上,棍棒、鋤頭、耙子、石塊各種武器都用上了,活活將袁百壽打成了一堆肉醬。
袁百壽死了,南島叛亂徹底平定,整個琉球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這時範廷亮向鄭思芳提出聯絡本土大陸義軍的事情,鄭思芳將此事上報鄭濟霆,鄭濟霆決定正式冊封長安、張福六、張文宗、魚得源、苻天佑還有呼延毅、穆清賢、拓跋璋、慕容則哲等義軍領袖,範廷亮被封為總兵兼禦前帶刀侍衛,禦前帶刀侍衛是一個虛職,是一種榮譽的象征,範廷亮身受此職可以看得出來鄭濟霆、鄭思芳父子對他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