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直接方式展現死亡主題
死亡主題的直接展現是通過以生命體的本體作為第一表現對象,直觀、明顯地向觀者展現已經死亡的或正處於死亡狀態下的有生命事物,附有創作者一定的主觀情感,在西方現代繪畫中衝擊作用尤為突出,通常能給人以視覺或精神的震撼。
在現代主義西方繪畫中,當死亡注入曆史事件,其創作目的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在於對曆史事件的諷刺和思考,通常反映悲劇的情感。西班牙著名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1937年以剪貼畫的形式所作的《格爾尼卡》,便是以近乎抽象卻又鮮明的形式直接向人們展現了殘酷的戰爭給無辜的人民帶去了巨大的災難,死亡、恐懼、悲傷可以說貫穿了整個畫麵。作品靈感來源於西班牙內戰時,納粹德國的空軍轟炸了格爾尼卡鎮這一曆史事件。同樣反映反對戰爭思想的還有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的《內戰的預告》。作品表現一個完全違反自然組織與結構的環境,把幻想結合在奇特的環境中,是一種偽裝的夢境與幻覺,充滿著死亡、變態和非理性等主題。
(二)以間接方式展現死亡主題
死亡主題的間接展現指畫麵沒有表現物象死亡本身,表現在沒有明確的死亡物象之死的前提下對死亡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這類作品通常會用隱喻象征的手法給人以心靈的啟示。正如榮格所闡述的象征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象征不是一種用來把人人皆知的東西加以遮蔽的符號。這不是象征的真實含義。相反,它借助於某種相似東西,力圖闡明和揭示某種完全屬於未知領域的東西,或者某種尚在形成過程中的東西。
奧地利“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古斯塔夫·克裏姆特1905年創作的《女人的三個時期》,作者以三個略帶變形,但仍保持人體基本結構的平麵化女性形象傳達了少有的理性思考,即對死亡和人類本身的深度思考。這幅《女人的三個時期》更是將人們思考的目光直接引到人是什麼、死亡是什麼的問題上,畫麵上沒有悲痛的氣氛,帶給人們的是死亡意象蛻脫了外在感性衣衫顯現出的哲理性的優美。
結語
隨著人們對死亡進一步的認識和死亡美學在現代西方的出現,使之出現大量表現死亡主題的藝術作品,並把死亡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由於西方現代繪畫中表現死亡主題的作品數量眾多,筆者無法一一做出分析。本文選取現代西方繪畫中具有審美典型性主題的繪畫作品為例,分析現代西方繪畫中表現死亡主題的題材、手法、方式,貫穿外部形式和內部象征,結合給讀者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雙重美感。之所以探討這方麵內容,是因為在當代,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對死亡抱有負麵情緒,錯誤地認識死亡,所以,在這裏,筆者將死亡與繪畫相結合,表現死亡的審美高度,向人們展現死亡的極致之美,打破人們眼中對死亡的不全麵認識。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