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風景油畫之發展創新(2 / 2)

因此,當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油畫融合在一起後,中國風景油畫便擁有了全新的生命,不再是割裂的、單一的,而是融合的、無限的。傳統的東西不能丟,西方的東西不能棄,這對於某些畫家而言很難做到。因為,他無法接納如此截然不同的東西,他沒辦法找到之間的共通點。就好比一個呆板的廚子,隻會固定搭配某些菜式,從來不會靈機一動獨創某些菜式。對他而言,獨創就意味著冒險,意味著不可能。

然而,一切皆有可能。中國的散點透視,加上西方的明暗塑形,誰說不可以這樣融合?或是西方的焦點透視,加上中國的筆法意境,也不是不可能的。我們不隻是要用油畫的方式畫中國的風景,而是要用一切自在之藝術形式來表現一切美的風景。我們在藝術的泥土裏摸爬滾打些許年,不是為了熟練技藝,而是為了熟練技藝之後的融會貫通。所以,筆者在此要反問一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有何不可?

當然,不管如何借用融合,藝術裏共通的東西永遠存在。比如,繪畫裏的精神世界。沒有精神世界的折射,哪來無關語言的共鳴?因此,融合的往往是技巧或單屬於畫麵的東西,而某些來自心靈的精神層麵的東西,需要的不是融合,而是共通。就像大海,看似平靜,其實不然。我們站在大海麵前,就已然渺小。因為我們不夠強大,我們很自然地選擇謙卑。藝術也如此。不管多麼富有才華,藝術家在千百年融成的藝術之壁麵前,應該選擇一種來自於對藝術和文化的自覺、自尊,而不是一種目中無人的傲慢。對一切生命之美之意義視而不見,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在風景油畫創作中,油畫筆觸之軌跡形成了畫麵之語言。不同形式的油畫樣式,都是風景油畫家們情感、文化、內涵的體現。畫麵裏的虛實、疏密、繁簡、剛柔、曲直等,大都意味無窮。如果我們用心聆聽欣賞的話,每一組對比,都是一種相對的存在。其滲透,都是一種無意之下的有意。然而,正因為有了這些,才有畫麵的和諧與統一。這千變萬化裏,是畫家心靈需求的唯一表達。

所有對物象、技巧的調整與減化,都是通往完美的必經之路。如梵高、高更、馬蒂斯,等等。唯有內心不變的狂熱執著,才會有現實追求的極致完美。耗盡一生,隻為成全或再現某種美,就像“破繭成蝶”的瞬間!

自然有大美。作為風景油畫創作者,我們需要一個簡潔的出發點。那個出發點就是尋找一切自然美。無論我們是尋求某種融合,還是尋求某種突破,或創新,都是一種創作過程的體驗。這種體驗與以往創作與審美的過程都不同,其暗含民族性、時代性與世界性。我們需要一種來自心靈的刺激與感悟,需要建立一種多元的開放的藝術框架,來還原、再現、創造一切“天人合一”的自然風景之美。

在融合中再現,在傳承中創新,借而形成新的心理結構、新的價值坐標、新的觀念形態、新的人文體係、新的藝術形式,這樣才會帶來中國油畫藝術新質的萌生,從而形成本土的、民族的、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風景油畫樣式。

作者單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