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攝影最初僅僅是作為人們對事物懷念和記憶的一種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攝影不再是過去單純的拍攝,而是上升到一種行為藝術,攝影藝術隨之誕生。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度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民族之間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給攝影藝術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時代社會發展背景下,攝影家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緊跟社會發展步伐,進行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不斷去探索、創新,了解人們的觀賞需求、審美需求和情感需求,在此基礎上拍攝出具有高層次、高水準、高內涵的藝術作品。
攝影作品的意境表現,不僅體現出攝影家的藝術修養、文化修養,也反映了攝影家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的感悟。優秀的攝影家都善於通過鏡頭創作出好的攝影作品,將內心情感和攝影技術結合在一起,拍攝出情景交融的藝術作品。攝影題材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脫離生活的攝影作品注定是不完美的。攝影作品對藝術意境的追求,應該力求對攝影作品內容的展現、攝影技術的運用以及攝影家情感表達等方麵完美無瑕的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出攝影作品的內涵和深度。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攝影藝術家,必須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閱曆,豐富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
意境是我國傳統民族藝術中最重要的美學範疇,也是研究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內容。攝影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雖然發展的曆史不算悠久,但是發展的速度還是相當之快。因此,我們要立足於攝影藝術發展之現狀,不斷的對攝影藝術進行探索和研究,吸取我國傳統民族藝術中的“意境”精髓,同時也要借鑒西方先進的美學思想,貫通中西方的民族特色和攝影藝術文化,以此來發展、繁榮我國的攝影藝術事業。
結語
21世紀的中國,攝影藝術必須在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國際間的攝影文化藝術交流,弘揚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力爭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豐富藝術意境的攝影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未來攝影藝術發展的道路上,不斷追求新的技術、新的表現手法和新的境界,使拍攝出的作品能夠以景動人、寓情於景。
參考文獻:
[1].周家群.攝影藝術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林路.攝影十二講[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3].任聰.論意境在攝影藝術中的表現[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攝影係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