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
作者:徐臻榮
中國殲20首飛,這事兒其實不大,但勢不小。說事兒不大,是因為僅僅是個首飛測試,最保守的推測甚至認為,飛機上的許多子係統尚未完成,目前測試的隻是基本的飛行性能。即便是樂觀的估計,第四戰機從首飛到裝備部隊,再到最終形成作戰能力,大概也需要6-8年的時間——這個時間已經相當不易。殲20的首飛,本應不是什麼大事,它隻是中國在三代機完成後繼續向新一代戰鬥機邁進的一個標誌,標誌出現得雖早,但它距離完成還有相當距離。
但殲20出現造成的勢卻真的不小。殲20的照片在互聯網上開始流傳的時候,許多人第一時間的判斷是這是PS(意即用繪圖軟件製作)的麼?其中的緣由是,如果這是真的,官方應該“循例”禁止這樣一種先進戰機照片的公開。奇怪的是,這次卻沒有任何機構禁絕這些“報道”。隨著PS說的倒掉,成都試飛現場周邊成了關注國防的熱切群眾們的集結地,麵對大批群眾翹首以待的熱切眼神,官方再次采取了寬容的態度。多位“樹上觀察員”的勤勉敬業行動,讓“黑絲帶”的整個測試過程儼然成了“網絡直播”,一下子炙手可熱。如果回想一下2009年空軍副司令何為榮中將對於中國新型戰鬥機項目的講話,你會發現,中國國防建設透明度的提高,正呈現一種非線性增高的趨勢。透明度的提高,讓國人看到了國家的科研實力,看到了中國國防現代化的成就,看到了國家的自尊和自信。
殲20對國外的勢也不小,且更加複雜和難以捉摸。以往中國對於新型武器裝備緘口不言時,西方指責中國軍力“不透明”,而當中國國防建設走向透明化時,西方又會祭起另一個法寶“中國威脅論”,這是一個有趣的勢,是一個連大部分西方人自己都不願意相信的勢。殲20的海外聲勢,因為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原有的判斷失誤而變得愈發微妙。蓋茨曾在2009年7月的講話中說,“到2020年,美國將擁有近2500架各種有人作戰飛機,其中1100架為先進的F-35和F-22。而中國屆時仍將沒有第四代戰機。到2025年,中美兩軍的差距仍將拉大”。
《華盛頓郵報》1月12日《中國在蓋茨與胡錦濤會晤前測試隱身戰機》為題刊發報道,其中提到蓋茨說,“我直接詢問了胡錦濤主席(關於測試)的問題,他表示這次測試和我這次來訪沒有任何聯係,隻是早已計劃好的測試,然後我們就轉到其他話題了。”美國人似乎有理由認為中國有意安排了新機的測試,但要想把一個如此龐大複雜的係統工程的某一個節點如此精確地設定在一個特定的時間,不僅難度巨大,而且技術風險也非常了得。中國的新型戰鬥機研製,是按照早已規劃好的進度在前進,不是給任何人準備的“節目”。《紐約時報》也發表了題為《中國新機測試給蓋茨之行蒙上陰影》的報道,內容同樣是摻雜著酸澀的味道。《簡氏防務周刊》1月19日發表題為《龍之齒》的文章,以殲20為引子,對中國空軍空空武器及空地武器的發展和裝備情況進行了報道,除了文章的題目帶些“寒氣”,文章倒是並未表現太多異樣的情緒。西方人印象裏的龍,和中國文化中的龍,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前者暴戾凶猛,後者則剛正祥和,如果西方真正想要了解中國,恐怕要從這龍的內涵開始。
據稱台灣軍方對於大陸試飛殲20“有些不安”,一些分析人士的說法更為直接,說是“完全絕望”,其中的緣由並不難理解。台灣現有的F-16戰機在技術水平上不可能有和殲20對陣的能力,而向美國購進F-22和F-35又是不可能的,而且這兩種戰機的價格之高昂也超出了台灣現有的承受能力。但這種擔憂的確有些多餘,和平對話已經成為兩岸之間的主旋律,除了極少數台獨勢力製造的不和諧因素,兩岸之間對抗的可能性正在繼續衰減。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以台灣與大陸如此之近的距離,隱身戰機在這種空域毫無存在的必要。中國的隱身戰機,還是自身國防需要的必然結果。
印度《OPEN》周刊發文指出,印度軍方對殲20的反應也是“不安”,但也有印度研究人士認為,印度目前和俄羅斯合作研製T-50的進度比中國殲20“更快”,等到殲20服役時,T-50可能早已出現在印度空軍。他們還認為俄羅斯的航空技術要領先於中國,因此不必過於擔心。他們真正擔心的,是印度自身的國防產業還沒有真正成熟,Tejas戰鬥機的“卡維利”發動機遲遲沒能完成,最終落得個隻能用美國GE公司的F404權當替補;印度的電傳操縱係統也被國內一些人士認為“不過關”,理由是典型電傳係統應該有4餘度設計,而印度的Tejas隻有兩餘度設計,顯然有缺陷;該文還指出印度HAL(印度斯坦航空工業公司)、DRDO(國防研究發展組織)和ADA(航空發展局)聯合開發的雷達也麻煩不斷,用印度媒體自己的話說,這些雷達部件“相互之間無法溝通”,印度軍方被迫考慮購置以色列雷達。據此印度不少人士認為,Tejas甚至無法滿足三代機的標準。Tejas已經研製了23年,未來5年內該機要完成相當巨大的工作量,幾乎相當於過去20年的工作總量。這種自製和進口之間的糾結如果不能厘清,印度的國防工業就仍然無法擺脫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