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同所有人心裏所預料的一個樣,此次傳檄江東南部地區的最大強硬派很快就出現了。那就是主政了廬陵郡,多次率領軍隊跟蜀漢軍進行作戰的呂岱,發出了歲強硬的反對投降的聲音。這確實也給了孫吳的強硬派,以最後的一絲鼓舞。
所以,即使廬江郡境內的是有幾個縣想要投降的,但是這些投降的聲音,很快就被呂岱采取強硬手段給掃平了。終究到了最後,廬江郡境內是沒有一個縣城宣布投降的。
因為早就已經預料到,呂岱一定不會輕易投降,所以劉禪才會讓張飛率領大軍開往臨川郡這邊,要從正麵與呂岱的人馬進行決戰。畢竟,呂岱手裏的軍隊在跟蜀漢軍的幾次戰鬥之中,可謂此次損失慘重,已經沒有太多的實力用來守衛廬江郡了。
隨著張飛的人馬進入了臨川郡,呂岱隻能夠將軍隊分布到了廬江郡境內最北麵的陽城、石陽和青陽三個縣城之內,進行重點的防禦作戰。這三個縣城相鄰較近,可以形成相互支援和對敵軍進行威懾的三角地帶。但是他們也全都都處於廬陵郡的東邊。
呂岱之所以這樣布置兵力,可以是一方麵顧及兵力短缺的現實,另一方麵也是考慮到廬陵郡的東麵乃是建安郡,還是比較安全的。
於是,自從劉禪發出了要求投降的命令以來,江東遺臣的軍隊,跟蜀漢軍之間所爆發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鬥,也就在廬江郡爆發了。
鄧艾那邊的人馬,雖然是張飛大軍的策應部隊,理當在這個時候過去對張飛進行支援作戰的。但是其實鄧艾這邊另有自己的任務。
根據劉禪的要求,張飛那邊的人馬的數量,已經足以從正麵對抗呂岱的人馬了,鄧艾這邊必須從臨海郡出兵,繼續南下征服建安郡。
建安郡其實也是從會稽郡分出去的一個郡。它的境內大概也就是覆蓋了今日的福建省全境,而臨海郡則是覆蓋了今日之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區。
應該說,建安郡所覆蓋的範圍也不小了。但是這裏的問題也比較獨特。那就是建安郡的境內多山、多丘陵,而且因為地形封閉,北麵和西麵都是武夷山脈所環繞著,導致這裏要進出很困難,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境內隨即也就成為蠻夷的聚居地,很是不好管理。
而且諾大的一個郡內,孫吳政權其實也就在裏麵設置了建平和建安兩個縣。而且這兩個縣的縣治所,都是在建安郡的北麵,靠近臨海郡的地方,可見,建安郡的南麵孫吳的行政是幾乎被放棄了的。
而偏偏就是建安郡境內的這兩個縣,自恃境內多山,易守難攻,而執意拒絕投降蜀漢。甚至根據情報,建安郡境內的蠻夷,正在蠢蠢欲動地想要進行造反自立了。
鄧艾的人馬的實力已經經過了曆次戰鬥的檢驗,即使建安郡境內險要又如何,鄧艾已經向劉禪做出了保證,他的軍隊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輕易拿下建安郡。
再者,鄧艾也提請劉禪方麵,可以讓尤突或者彭琦兩人的山越軍出動一部分,到建安郡幫助他進行對蠻夷的作戰。畢竟,山越人在山地戰方麵確實是高手,絕對要強過鄧艾的人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