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劉禪給他們送過去的來自東三郡的六千人馬,如今已經在洞庭湖南岸集結完畢,已經等裝轉運往陸口港了。
末了,全琮居然還煞有其事地向劉禪致謝,可以采用他的先前的那個並不嚴密的安排。
當然,劉禪心裏是知道全琮之所以要感謝他的用心。因為劉禪的這份心的作戰規劃,運作的範圍之大,想要取得的戰果也是如此之大,最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執行左將軍府送來的要消滅江東的命令的。
而左將軍府的這道命令,絕對是最為符合全琮的心意的,因為是可以幫助他報仇雪恨的。所以,劉禪這時候感覺,對於全琮的這份謝意,他是受之無愧的。
然後,劉禪在自己在心裏算了一下,這時候東三郡的那六千人馬,現在肯定是已經裝運到陸口港了的。他們在那裏修整個一段時間之後,便要由陸口港再度上船,由範僵的部分船隊運往預訂的地點江夏郡在長江的東岸沙羨登陸了。這支部隊由石廣元安排了範僵率領,需要在那裏潛伏一段時間,等到江夏郡的大戰真正爆發了,他們才會作為一支奇兵忽然加入戰場,打破戰場的僵局的。
而石廣元自己本部的一萬人大軍,則已經在日前和全琮的全部水軍船隊、由周承所統帥的一大半江州水軍的船隊,一起展開行動離開陸口港,順著長江而下去了。
這絕對是一支龐大得不能夠再龐大的艦隊了,全琮的手下應該有三萬人的水軍,周承至少也要統帥了荊州軍超過一萬人的水軍,也就是說,這隻組合起來的艦隊,單是水軍的總人數就可以超越四萬人了!若是再加上石廣元的本部人馬的話,其總人數完全超過了五萬人之眾了!完全超過了張飛麾下的軍隊的規模了!
有著這樣龐大的一支部隊,劉禪心裏似乎應該欣喜才對的。但是劉禪似乎並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一支軍隊的規模是不應該太過龐大的,特別是在如今這種通訊手段極其落後的情況下,更是不應該將一支軍隊的規模安排得太過龐大,導致軍隊之中的指揮層級過多。
否則從信息傳播的專業角度來看,軍隊之中的信息傳播,就會變得極不暢通,命令在傳播過程之中出錯的情況也會增多的。
甚至,當年羅馬人的軍隊,便已經充分地意識到了這點了。所以,他們將一支軍團的人數,限定在一萬人的規模。若是羅馬帝國境內的那個省份出現了叛亂的情況,他們通常是派出兩支軍團參戰也就足以平叛了。原因是他們也認為,軍隊的規模絕對不能夠過大,否則指揮過程中就會出現指令不行的情況。
而在三國之後的前秦的符堅,本來是最有可能一同南北的梟雄的人。而他之所以在淝水之戰之中飲恨,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由於他組織的軍隊規模是在是太過龐大了,據說足足有五十萬之眾!
那是什麼樣的一個規模,常人絕對是無法想象的。所以,悲劇也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了。符堅的前部人馬,暫時後撤的時候,後方的軍隊無法及時得到消息,就以為前麵的軍隊戰敗撤逃了。加上他們大多是被迫參戰的各族士卒,本來就沒有多少忠心度,當然也會跟著想要逃跑了。於是,致命性的大潰敗在所難免了。
所以,劉禪當時在給陸口港的命令裏麵,非常之鄭重其事地向石廣元、全琮、範僵和周承四人強調,他們之間在接下來的作戰過程之中,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合作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劃分好軍隊的規模。
話說回來,張飛在良好的軍事經驗的支持下,便非常明智地,在大戰之前就將麾下的大軍,重新做了劃分。
而石廣元等人雖然似乎並非非常了解劉禪的用心,但是還是決定遵照劉禪的命令行事的。所以,他們並未將全部的水軍整合到了一起,而是以全琮的水軍作為前軍部隊,以周承率領的江州水軍作為後軍,石廣元的部隊,則是交給他自己繼續指揮。這樣的話,也就使得各支部隊的規模還不至於過於龐大而指揮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