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曹魏的軍隊有一條軍紀是說,領軍的將軍一旦被敵人所劫持的話,便立刻自動失去了對軍隊的指揮權。這絕對是一條非常英明的軍紀。
加上軍事是互通的,各方軍閥在混戰之中,其實也都在取長補短的。所以,曹魏的這條軍紀,沒理由不被江東軍所吸收采用的。所以也可以說,現在徐詳落到了孟溪的手裏,他已經失去了對這支解煩軍左部人馬的指揮權了。
所以,這枚印信現在落到了孟溪的手裏,那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什麼用處了。
但是,孟溪似乎並不這樣認為的。他興衝衝地將官印放到了徐詳的桌案上麵,忽然對丁頁說道:“丁頁,你立刻派出幾個人,回到我家的大營裏麵,將我們這裏發生的一切情況詳詳細細地稟報給熊平將軍。並且,務必請熊平將軍立刻出動我家的全部人馬,由騎兵隊轉變為步兵隊,繞過兩麵的山地,在拂曉之前將徐詳的軍營四麵都包圍起來。”
騎兵隊變為步兵隊?還要讓熊平將軍出動全部人馬將這裏團團包圍起來?這個孟校尉今天的表現,怎麼一個比一個更加出奇啊!徐詳這邊的軍隊有多少人馬?答案是整整三千人。那麼熊平的手裏現在有多少人馬?答案也是整整三千人,外加三千匹戰馬。
如今這個孟校尉居然要以三千人的部隊,去包圍一支同樣是三千人的敵軍人馬?這怎麼能夠行得通的?
何況,以三千人的部隊,包圍了同樣規模的敵軍,到時候雙方打起來的話,這樣薄弱得不能夠再薄弱的包圍圈究竟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恐怕敵軍隻要隨便組織起來一支幾百人的小型部隊,就可以輕易地突破己方辛辛苦苦設立的包圍圈了吧?
總之,想要合圍敵軍,最重要的除了撤略之外,那就是需要絕對優勢的兵力投入!
正是基於以上常識性的考慮,丁頁不得不提醒孟溪道:“孟校尉,你這樣做究竟是想要達到何種目的呢?我們手裏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兵力,來對這支解煩軍的左部人馬進行合圍的。其實,我們現在已經抓住了敵軍主將徐詳,隻要將之擊殺掉,然後我們再回去讓熊平將軍明日一早便出兵進攻。敵軍那時候絕對已經發現徐詳已經死亡,他們在忽然失去統兵主將的情況下,軍心必然立刻就亂掉的。到時候,我們的軍隊即刻出擊,敵軍必然是大敗的。”
應該說,丁頁的這個計策,非常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而且,他們一旦按照丁頁的這條計策做了,絕對是可以戰勝敵軍的。
但是,丁頁其實沒有考慮到一點。此地地處丘陵山區,到處都是長長的草叢和茂密的森林。孟溪和熊平這邊的軍隊一出現之後,敵軍必然是要向著兩邊的山區四散奔逃的。那麼,到時候還能夠取得多大的戰果呢?
再者,按照先前的組織安排來看,他們的騎兵隊的任務,乃是要重創乃至於全殲這支潛伏在醴陵城內的解煩軍,完全打掉敵人的有生力量。
單單從這一點上麵來考慮的話,丁頁的這條計策其實是不符合條件的。
其實,以孟溪的頭腦而言,不可能沒有想到這條計策,隻是已經將之排除掉而已。然後,孟溪就向丁頁稍稍地解釋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