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公司稱王
手記
我的一位紀錄片導演朋友看了穀歌X實驗室研發的智能隱形眼鏡,能夠幫助盲人“看見”的新聞,在朋友圈裏大發感歎:當我們還在關注人間的時候,有人已經開始模擬上帝了。
“趨勢大師”丹尼爾·平克有個很值得玩味的提法:未來世界屬於高感性族群。今日社會最需要的不是分析能力或者計算能力,而是縱覽大勢、跨越藩籬、結合獨立元素的綜合能力,而有創造力、具同理心、能觀察趨勢以及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將主宰未來世界。
個體是如此,企業組織亦然。
在過去的一個月裏,有幾家公司的老板都希望我推薦一些擅長情感表達和文字表達的人才給他們。有趣的是,這些公司都是非常專業化的產品製造公司,而且他們的產品也都並非麵對終端客戶。
其中的一位老板告訴我,他的團隊幾乎都是“技術宅”型的員工,寫程序是一流的,但在互聯網時代,怎麼能讓代碼語言和客戶需求的大白話順暢溝通,卻是個難題。因此,公司需要的不僅是專才,更需要能理解行業專業又對市場非常敏感,同時還能幫助公司講好故事的綜合型人才。
是的,在工業時代,大部分企業都醉心於對市場的分析判斷,追求能夠標準化的模式。然而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也帶來了需求從單一變得多元,甚至無窮發散。這就需要企業也變得更有想象力、創造力、共情力甚至是娛樂感和意義感。
工業思維的企業就如同人類的左腦,精於排列組合,建立規則,講究邏輯;而互聯網思維的公司則像人類的右腦,更注重直覺,需要全局觀,憑借用戶體驗而不是標準化產品來滿足需求。
互聯網+的提出絕非是政治領袖的振臂高呼,它的出現是趨勢和必然,一方麵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更好的工具,另一方麵是各個產業間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跨界融合才是王道,互聯網就是最佳介質。
無可非議,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此前中國製造的產能優勢,轉而順著“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向外輸出,於內則需要企業組織必須以創造力、想象力來應對複雜且變化加速度的市場。
這是“右腦”型公司發展的最好時機。
從資本市場的偏好,我們就可以窺見端倪。同樣“造電視”的樂視和TCL,前者卻是後者估值的十幾倍。暴風科技為何能夠瘋狂漲停,不就是因為國內的資本市場裏大量存在的是“左腦”公司,而“右腦”公司都去了海外上市,導致了A股此類公司稀缺。
事實上,不少“左腦”也試圖開發自己的“右腦”,這也是為何媒體衰落媒體人卻吃香、藝術家喜歡跨界商業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