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節:血紅色的天空(2 / 2)

考慮到機甲戰車部隊的實力,俄羅斯人在戰爭開始的地點選擇上,煞費苦心。

他們並沒有在東三省動手,也沒有在新疆發難,而是將戰爭的開始地點,選在蒙古國和中國邊境哈勒欣河地區。俄羅斯人之所以選擇這個地區,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

1939年5月11日,日本軍隊在中蒙邊界進行軍事挑釁,兩次發生大規模衝突,史稱諾門坎事件。諾門坎事件即哈勒欣河戰役,是1939年5月至8月蘇蒙軍隊和日本軍隊在蒙古東部與中國接壤的哈勒欣河地區進行的一次重大戰役,這次戰役以蘇蒙軍隊的勝利而告終。

俄羅斯人就是想在這裏複製一段曾經的光榮和榮譽!

俄羅斯人將交戰地點選擇在這一地區,還有另一個更為陰線的目的,就是把戰爭損失,對本國的戰爭損失降低到最低。同時,還能把一直在討論是否加入中國建立中華聯邦的外蒙古國,徹底拉入對中國的戰爭,大小和杜絕他們的這種癡心妄想。

外蒙古想擺脫俄羅斯的控製,投入中國的懷抱,這是俄羅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俄羅斯的機械化部隊,在突破邊境線後,突進的速度很快。

中國駐守在中蒙邊境線上的邊境部隊,在經過了激烈的抵抗,付出了極大的犧牲後,延緩了俄羅斯人的進攻時間。

這短短的半天時間,已經為後續部隊,贏得了寶貴的戰爭準備時間。

半天時間裏,已經足夠讓駐守保定和包頭的38集團軍,一直處於二級戰備狀態的部隊,迅速完成了武器彈藥的下發,同時,各種後勤補給設備,也完成了配發。

當127師趕到距離邊境線一百多公裏的地方,和俄羅斯軍隊迎頭相撞。

這是一場剛和鐵的硬碰硬的較量,雙方的空軍,在這場硬碰硬的較量中,居然都沒有露頭,這種奇怪的場麵,在現代戰場中,還是第一次出現。

俄羅斯空軍部隊是因為害怕中國防空部隊的強大防空作戰力量而不敢貿然挺進,而且,蒙古國並不允許俄羅斯空軍跨越領空,發起對中國的空中打擊。

而中國空軍,現在正全力以赴地應對來自美日空軍的空中威脅,無暇分身。

在這場坦克對坦克,戰車對戰車的肉搏中,雙方士兵,麵對著對方的炮火,勇猛地衝向死亡。

世界各國的軍隊,都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而從某些方麵講,中俄兩國軍隊的特點最為相近。畢竟,中國部隊曾經在一段時間,師承俄羅斯軍隊,雙方的建軍思路曾經有一段時間極為相近。雖說中國軍隊,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吸收和兼容了不少西方軍隊的建軍理念,也繼承了中國軍隊一貫的戰鬥作風,但是,在火力配置和作戰模式上,雙方的差距並不大。

最為突出的就是雙方對火炮的運用上。

在都不借助空中力量的情況下,雙方的遠程打擊火力,在這場對決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是兩支擁有著最強大火炮配置的軍隊的麵對麵的交鋒。

萬炮齊發的壯烈場景,很快就把天空染成了血紅色。